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2.14》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2.14》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作者: 程冰雪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20:38 被阅读43次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冰雪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一致,忠信为公而不结党为私,小人结党为私相互勾结而不忠信为公。”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2.14》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这里“周”指为公、“比”指为私。君子考虑大众的事为优先;小人则考虑私人的利益为优先。

    “周”原意为“做事周密”,引申为“事物完备、现象普遍、作用全面”等。从君子角度说,“周”就是“待人接物一律平等,对人对物不加区别”的意思;

“比”亲近的范围小,讲私利,是以私利结党。成语“朋比为奸”的“比”就是此意。一般来说,“比”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划分人群或事物,并对不同人群或事物予以区别对待”的意思。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说:“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意思就是君子以义交,小人以利合。君子的无私,不会因为亲疏之别、地域之别、外表之别而区别对对,就象太阳普照一切,冷热如一,一视同仁,这就是“周”;小人的有私,则象地面之水,去高趋下,亲于同类,这就是“比”。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2.14》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记得张诚笃老师解释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中“浮云”何解?字面意思是空中浮云,王安石本意究竟为何?。近读西汉初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可知,此“浮云”乃朝中奸佞小人。

因小人之交出于私利,所以也可能随时为利益而反目成仇。明朝奸相严嵩与其党羽仇鸾的故事便是一例。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2.14》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严嵩(1480年-1567年)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严嵩父子及其党羽长期擅权弄政,大肆卖官鬻爵。文武官职,皆可待价而沽以黄金白银,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更戕害他人以成己私,并大力排除异己。

与严嵩朋比为奸的仇鸾(1489—1552年)曾任甘肃总兵,后因阻挠军务被三边总督曾铣弹劾,遭革职拿问。仇鸾用重金贿赂严嵩之子严世蕃,进而投靠严嵩,与严嵩约为父子,并与严世蕃合谋弹劾曾铣,致其被杀。仇鸾靠阴谋诡计和冒功邀宠获得了明世宗的宠信后,为了争权夺利开始与严嵩相互攻讦,被革职后忧惧而死。死后被明世宗以“叛逆”罪开棺戮尸。

由于严氏父子结党营私、残害忠良,系列恶行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激怒了世宗,最终落得其子严世蕃被杀问罪,时年已85岁的严嵩更被抄没家产、削籍为民,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异常凄凉,两年后,严嵩即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虽然他的书法不错,一生也不曾蓄侍妾),但把持国政、作恶多端,仍然落得一代奸臣的千古罪人骂名。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2.14》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2.14》君子团结、小人勾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b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