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无戒训练精英群读书志
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酒前谈论什么?杨绛为何风烛残年重译《裴多》?

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酒前谈论什么?杨绛为何风烛残年重译《裴多》?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19-06-15 00:16 被阅读1次

大家都很熟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如果你不熟悉的话,那你也一定知道这个故事:

苏格拉底相貌非常丑陋,但娶了一个漂亮泼辣的女人,动不动就会遭她无礼谩骂。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因为他老婆总在家里发威,他不得不被迫每天游走于雅典的大街小巷与人辩论,成就了一个伟大哲学家!

这当然只是个段子。但苏格拉底的确是天天忙于在广场上与人辩论,甚至忙得没有时间写书。他的弟子柏拉图以他为主角,以对话录的形式写下了几乎全部著作。但这样一来,人们也很难辨清,究竟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这本书。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本身也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斐多篇》是柏拉图的第四篇对话录,内容为苏格拉底饮下毒药前的对话。斐多篇当中的叙事者为斐多,一个曾受过苏格拉底帮助的年轻人并成为其弟子,在苏格拉底死亡当年亦跟随在他身旁。斐多的对话对象为Echecrates,一个同是哲学家的朋友。

这篇对话借托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之前,与他的一群朋友和学生的话别,阐述作者的理念论观点。对话从讨论哲学家为什么不害怕死亡开始。苏格拉底用灵魂轮回说论证灵魂不朽,认为人活着时,由于灵魂受身体变动的感觉和情感的限制,不能认识真正的存在;只有当灵魂脱离了肉体的羁绊,才能认识真正存在的理念。

一、“回忆说”:灵魂是什么?

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解释了“回忆说”,认为当灵魂再次与身体结合时,它原有的关于理念的知识忘记了;出生以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回忆起理念的知识。

他指出,理念和我们所见到的这个世界的具体事物根本不同,具体事物有生有灭,不断变化,是不纯粹的、相对的;而理念是纯粹的、单一的、不可分的、不变的、不朽的,是不可见的、神圣的、智慧的真理。

二、为什么要追求“善”?

对话中,苏格拉底谈到了他自己是怎样实现“心灵的转向”的。他说:当他年轻的时候,他也象以前的自然哲学家一样,热衷于研究自然界的问题。后来,他不能满足这种探求。当他听到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奴斯”时,感到很高兴,但当他读了阿那克萨戈拉的著作后,又感到失望,因为阿那克萨戈拉仍旧用一些物质性的因素去解释事物的产生和存在。他说,用骨头、肌肉等的活动是不能解释他为什么坐在这里等待死亡的。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合乎正义的,是“善”,这才是真正的原因。他由此得出结论:一切美的事物的原因就是“美的理念”,美的事物由于“分有”美的理念才是美的,美的理念是一切美的事物的目的,它们努力想达到它,却永远不能达到那样绝对的完全的美。人类好似住在深海底下,误以为海底的事物就是真正的世界,只有当他上升出水面,才能看到真正的太阳和世界。人只有从身体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才能认识真正的理念。

三、关于死亡

当哲学家面临死亡,他在考虑什么呢?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真正把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欢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

当然,普通民众无法理解哲学家面临死亡时刻的欢乐,因为“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地为死亡作准备”,甚至可以说,哲学家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如果说他们在这种长期为之作准备和期盼的事真的到来时感到困惑,那么倒确实是荒谬的。

那么什么是死亡? 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因为哲学家并不关心他的身体,而是尽可能把注意力从他的身体引开,指向他的灵魂。所以,当灵魂能够摆脱一切烦扰,比如听觉、视觉、痛苦、各种快乐,亦即漠视身体,尽可能独立,在探讨实在的时候,避免一切与身体的接触和联系,这种时候灵魂肯定能最好地进行思考。

所以哲学家认为:“只有在我们死去以后,而非在今生,我们才能获得我们心中想要得到的智慧。如果有身体相伴就不可能有纯粹的知识,那么获得知识要么是完全不可能的,要么只有在死后才有可能,因为仅当灵魂与身体分离,独立于身体,获得知识才是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者杨绛先生。1999年,已经88岁高龄的学者杨绛翻译出版了柏拉图的《斐多》篇。虽然篇幅仅有6万字,却是完成了对话录中公认最难翻译,也最富盛名的一篇。

杨绛老人为何要在1999年选译这篇《斐多》?就在前一年,1998年的冬月,钱锺书先生去逝。之后的一年间,杨绛老人完成翻译并写下斐多篇的译后记。这不是普通的翻译,不是普通的译后记,通篇没有一字纪念,却字字都在指向对灵魂伴侣的呼唤与怀念:“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关文章

  • 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酒前谈论什么?杨绛为何风烛残年重译《裴多》?

    大家都很熟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如果你不熟悉的话,那你也一定知道这个故事: 苏格拉底相貌非常丑陋,但娶了一个漂亮...

  • 《译书记》:笔下生花,从来不是创作者的特权

    1956年,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邀请杨绛重译《堂吉诃德》。为了忠实原著,杨绛决定从原文直译,因此在48岁那年开始自学...

  • 苏格拉底与小鲜肉

    苏格拉底与小鲜肉 在哲学的红毯上,苏格拉底无疑是第一个最引人注目的雅典大明星。他靠嘴皮子出道,最后在监狱中饮下毒酒...

  • 有毒的图

    我心甘情愿的饮下这杯毒酒~

  • 我的叹息,响彻古墓

    我死于2252年前的一个深夜里,一小杯透明的毒酒,永远结束了我的辛劳,我的无奈。 可我仍热爱生命,所以,在饮下毒酒...

  • 《斐多》 ——灵魂不朽

    《斐多》这本书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就义当日与门徒有关死亡和灵魂的讨论。正如杨绛先生在序言中所说:“苏格拉底和朋友们的谈...

  • 我们凭什么不能谈论杨绛?

    一 今天杨绛先生去世了,首先为先生致上诚挚的敬意。然后表达我强烈的不满。 我不是对杨绛先生不满,我是对一些文学爱好...

  • 读《斐多篇》有感

    斐多篇是苏格拉底在临死当日与朋友门徒关于死的哲学的谈论,主要谈论的是正义和灵魂。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不朽,而...

  • 彼岸花

    二十年后重游曲阜,带了一直想看而未看的《斐多》。《斐多》是杨绛先生译的柏拉图对话录,记录的是苏格拉底在被处死...

  • 小习惯养成一百天5.30-3/100

    29号: 生前何必贪睡,死后自会长眠。 前几天有个讲座,当时犹豫了很久想问一个问题:杨绛先生翻译的《裴多》讲苏格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酒前谈论什么?杨绛为何风烛残年重译《裴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ce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