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杨绛先生去世了,首先为先生致上诚挚的敬意。然后表达我强烈的不满。
我不是对杨绛先生不满,我是对一些文学爱好者不满。
原因在于被刷屏的朋友圈里偶然蹦出一些这样的话:请给予杨绛先生一些尊重,平时不知你读过杨绛先生多少文字,就来大言不惭的缅怀了?恐怕有些人根本没读过,只是为了蹭个热点而已罢。
奥,我突然特别好奇,那么在您眼里,读过多少杨绛先生的作品才有权利写一篇缅怀杨绛先生的文章呢?背诵过多少篇目才有权利谈论杨绛先生呢?
我知道你并没有什么答案,你只是觉得他们平时不发杨绛的文章现在也不能发,你只是觉得我都没敢写点纪念杨绛先生的文字,他们怎么敢动笔。
否则怎么敢有这么多的人没有经过细致的统计调查就一口咬定纪念杨绛的人都没有读过杨绛的文呢?
其实话说回来,读过多少,也不重要。如果你在杨绛先生八十岁时读她的文字,那是出于仰慕。如果你在杨绛先生一百岁时读她的文字,那叫情怀。如果你在杨绛先生去世时读她的文字,对不起,那你就是装比,边儿呆着去。
我想干出这种事的人一定是骄傲的,带着“文学爱好者”的大帽,挥舞着“尊重杨绛先生”的大棒,一棒子下去朋友圈全是尸体。
二
一位伟人说过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没有读过三遍红楼梦的人,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的含义被曲解了,很可能间接导致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于是今天我在一次发愣的时候突然想:假如我读过十遍红楼梦,我是不是就能挺胸抬头地站起来大吼一声:没读过十遍红楼梦的人,没有发言权!
想想都觉得激动。
按照这个逻辑,假如研究杨绛先生的学者出现在朋友圈,把手一挥:就你们也配谈论杨绛?朋友圈的众生全得闭嘴。
到了这个份儿上,文学就不再是文学了。
它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支配发言权的机器。
是一些人借此塑造自己文艺青年的光辉形象的武器。
“文人”嘛,就喜欢用这种东西来分出个三六九等。
况且在这群“文人”眼里,如果你没读过杨绛先生的文章,你出于尊重巨匠缅怀一下也不行。要不然怎么把你划到跟风的low b行列里,和他们自己区分开来呢?
三
我从小到大看过的书不多,远远达不到"堆起来能把大多数人烧成灰"的地步。不过铺满两面墙还是没问题的。
我不知道这样配不配谈论文学的乐趣,我只知道读书的快乐不只在于书本身。
书的乐趣还在于分享。
上学的时候,有没读过福尔摩斯的朋友跟我满怀敬意的提起福尔摩斯,我就会跟他推荐《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我说这个长篇一定要看,特别有代表性。
没读过凡尔纳的朋友和我说凡尔纳确实厉害,我就推荐他读《神秘岛》,简直不要太上瘾。
有些朋友只是学过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说起来我都会推荐他们读都德的其他短篇,特别动人。
现在我有好几个朋友在我的推荐下,走上了阅读之路,也经常会和我交流。我在其中汲取快乐,我也通过他们的阅读发现其他优秀的作家,优秀的作品。
书的快乐,还在于这样思想的碰撞。
这个年代普遍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容忍和宽容,大家把各种暴力形式玩儿的炉火纯青。
讲真,那些拿杨绛先生的逝世筑成一座文化堡垒,看见分享杨绛先生的文字就喊打喊杀的人。
不过只是狭隘罢了。
不过只是想借这个别具一格的态度树立自己阅读品位上的与众不同罢了。
他们只是怕,怕自己在阅读上的优越感不再;怕自己深陷孤独还沦为平庸;怕本来自我评价是曲高和寡,其实不过是顾影自怜。
在今天恐怕数以百万计的悼念转发里,哪怕有一位朋友因此读了杨绛先生的文章,或者因此开始了阅读之路。这转发都变成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