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享《洞察人性》第二部分“关于性格的科学”。
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洞察人性》一书会告诉你。
性格是遗传,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研究这些问题,就是一门科学。
性格是一个跟社会有关的概念,因而,只有当我们将个体放到生活环境中进行考虑,才能说他具有某种性格特征。
这就告诉我们,独立地讨论性格,没有意义。
我们知道,有一种力量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支配着我们的各种想法和感受,使我们陷入某种特定的轨迹。性格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只是个体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
人的性格特征是总体性格用来获取他人认可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工具。这种总体性格的表达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技能”。
性格特征并不是继承的,而是人人都有的,但它又不是天生的。性格特征就像是一张展开的生活卷轴,人人都可以在其中独立生活,并利用一切条件自由发展性格。
我们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性格特征,用以帮助我们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
举个例子
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是懒惰的,他们之所以变懒,是因为这种方式似乎是既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又能够过上舒适生活的最好手段。因而,懒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权力的追求。一个被打败的孩子可能会把身体残疾当作借口。这一类人通常会这样想:“我要是没有这些缺陷,肯定也是一名天才!但无奈的是,我确实是残疾。”另外,有的人会因为方法不当而苦苦挣扎在权力斗争的泥潭之中。为了达到目的,这些人会利用任何东西作为他们的武器,包括野心、嫉妒、猜忌,等等。他们坚信,这些性格特征是自己人格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又不是通过遗传获得,或不能够改变的。我们的深入观察表明,这些人已经知道合适的性格特征对于形成行为模式是必要的,且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已经开始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不是形成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而是次要因素,是被隐藏在个体性格之下的某种目标促成。
到目前为止,就个体灵魂和性格发展来说,遗传因素并不是很重要,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证明性格特征遗传理论的具体证据。我们的性格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以至于似乎是继承的。但实际上,他们顶多只是在后天观察和模仿中习得的。
我们追求价值体现,追求别人的认同,追求权力,在这些过程中,没有人所处的环境、对目标的追求,所才去的方式都不相同,逐步形成了每个人的性格的区别。
除了追求权力之外,最能影响个体性格形成的就是社会感。它起源于儿童的第一次心理骚动,特别是对交际和关爱的渴求。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自卑感。儿童培养的总原则是:不要让他们觉得生活过于艰苦,抑或让他们过早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应该为他们创造体验生活乐趣的机会。出身贫困或患有肢体残疾的儿童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生活不公的念头,而这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社会感形成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每一个个体活动都会体现出或大或小的社会感,这些活动明显包括他们的外在习惯、他们看待其他人的角度、他们握手的方式,抑或他们的讲话习惯。不管怎样,我们总会本能地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整个性格特征。
当生活的阻力直接妨碍儿童获得优越感时,他们会尝试着采取一些方法绕开这些困难。他们的这种迁回战术会产生特定的性格特征。无论哪种障碍,都会对直线型儿童性格的形成产生致命的有害影响。在遇到这些障碍后,儿童追求权力的脚步会或多或少地朝着非直线的道路前进;而在没有遇到障碍的情况下,儿童追求权力的脚步会变得轻快,而他们的问题也会直截了当地得到解决。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作A型儿童。而对于第二种儿童——B型儿童,我们又看到了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格。他们缺少A型儿童所拥有的勇气,发现到处充斥着火药味,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他们抱有友善的态度。B型儿童不会直接争取他人的承认和权力,而选择各种迁回曲折的方法。他们的心理发展程度高低取决于他们能付出多少。
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上述两种类型性格,在那些性格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中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书还向我们介绍了攻击型性格特征、非攻击型性格特征,以及其他性格表现形式,也谈到儿童抚养与教育。
由此,作者告诉我们,心理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它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个体和社会的需求,不可偏废。心理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