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心情随笔读书
文摘:1000年后椅子肯定是还会有的_8则(20180326)

文摘:1000年后椅子肯定是还会有的_8则(20180326)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8-03-30 18:12 被阅读24次

洞悉行业秘密,拿回护肤主导权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站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柜台前面,面对美容顾问的热情推销,护肤品到底应该怎么买?

郝宇博士,曾在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工作十多年。关于科学护肤,他给出以下13条建议,同时也是美容顾问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1. 皮肤是人的保护屏障,不会呼吸,也没有主动吸收功能。几乎所有的护肤品,都不会被皮肤主动吸收。

2. 角质层是皮肤最重要的防御层,它不但负责对外防御,也负责对内锁水。对皮肤来说,频繁去角质,反而是最大的伤害。

3. 洗面奶最主要的功能是清洁,在脸上停留的时间很少,美白、保湿之类的功能不必太在意。

4. 只要是质量合格的彩妆或防晒霜,对皮肤都是安全的,一般的洗面奶都能洗干净。过分追求卸妆彻底干净,倒霉的是人宝贵的角质层。

5. 精华、乳液、凝霜、乳霜,这些不同的质地,都是配方师根据不同顾客的喜好配出来的,选你自己喜欢的就好。至于主要功能,滋润保湿是核心和基础,其它额外功能则取决于添加的功能性成分。

6. 日常基础护肤,买好一支管清洁的洗面奶,一支滋润保湿的乳霜,一支日常用的防晒霜,就很管用了,省钱又省事。

7. 大品牌的经典产品,真正经过了时间考验,比盲目追新品新成分,更可靠。

8. 防晒策略,讲究“一躲二挡三防”。所以大太阳天出门,打伞,戴帽子,穿长袖,和搽防晒霜一样,也很管用。

9. 不要迷信“纯天然”。天然提取物,导致皮肤过敏的风险一点都不低。甚至如果提取工艺不佳、提纯不够,反而对皮肤更加有害。

10. 面膜的原理,是可以暂时打开角质层,让有效成分渗透。然而这也等于卸下了皮肤的防御功能,如果天天敷,反而可能会让皮肤变得敏感和脆弱。

11. 色斑是很难依靠美白类产品变淡的,对付它最省心的办法是用粉底遮盖。

12. 护肤品对痘痘只能起到预防、缓解和辅助治疗的作用。痤疮是一种皮肤病,如果比较严重,特别是一旦发炎了,最有效的办法是去看医生用药物治疗,不要耽误时间。

13. 护肤品一旦开封了,就尽量在半年内用完,以免被微生物感染。千万别因为打折使劲“囤货”,到最后不小心用了过期货,会给皮肤带来巨大风险。


方法:如何锻炼你的大脑

新书《大脑勇士》的作者,美国脑成像专家丹尼尔·亚蒙和健康健身领域专家塔娜·亚蒙认为,学会一套养成健康大脑的方法非常重要。它能帮你改善决策能力、集中注意力、调节情绪,甚至对抑郁症、注意力缺陷、阿尔茨海默病等病症都有好处。昨天我们从饮食方面,分享了如何给大脑提供更好的营养。今天再从锻炼的角度,来和你说说怎么锻炼我们的大脑。

书里说,锻炼能改善大脑的血流、供氧能力和营养水平,保护大脑免受一些伤害,比如免受高血糖的伤害。锻炼还能减轻压力,改善情绪,降低血压和血糖水平。

那到底什么样的锻炼对大脑最有益呢?书里推荐了四种锻炼方法:爆发训练或间歇训练、力量训练、协调性锻炼、正念练习。

第一种是爆发训练,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跟持续的中等强度锻炼相比,进行高强度的爆发训练能更快地燃烧脂肪。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而短时间的爆发训练就有助于提升内啡肽水平、改善情绪,让你觉得更有活力。但是我们不能一直做爆发训练,作者建议,可以每天走路30~45分钟,在散步中间,做四五组一分钟的快走或快跑,然后再以正常速度走。

第二种,通过力量训练来强化大脑。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抗阻训练有助于预防认知衰退。

第三种,通过协调性锻炼改善大脑。从事协调性活动,比如跳舞、打网球或乒乓球,可提升小脑的活动性。虽然小脑只占脑体积的10%,但却包含整个脑部50%的神经元。它还参与了身体协调和思维协调,非常重要。

第四种,瑜伽、太极等正念练习,能减轻焦虑和抑郁,提升专注力。

说完锻炼,我们再来说说怎么具体做一些针对大脑的训练。作者说,大脑越用越强。无论你多大年纪,头脑锻炼对大脑都具有全面的积极作用。大脑中大约有1000兆个突触,如果神经元不放电,突触就会萎缩死亡。但是学习,会使神经元不断放电,而且使它们更容易放电。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显示,如果对社区里的老人进行5到6周的认知训练,10年之后,相比没受过这种训练的老人,受过训练的老人的推理能力和处理信息的速度有明显改善,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也更好。

最好的脑力锻炼是学习新知识和做以前没做过的事。即使你的日常活动很复杂,比如你是大学老师,或者修理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作者说,它们对你大脑的帮助都不大,因为对你来说太熟悉了。当大脑一遍一遍地做某件事儿,它做这件事需要花费的力气就会越来越小。相反,学习新事物有助于建立新的连接,比如学一项新技术、找一个新爱好或者玩个新游戏,都可以保持和改善一些你不常用的脑区的功能。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作者建议,可以尝试每天花15分钟学习新事物,学习在线课程,也可以在工作中做交叉训练,学习其他人负责的工作,干几周其他岗位。交换工作有很多好处,交换双方都能培养新技能,改善大脑功能。书里还建议,要打破自己的生活惯例,刺激不常使用的脑区。比如用非惯用的手写字或刷牙,用双手投篮,打棒球和乒乓球时训练左右手都能击球,左右手都能用鼠标。也就是说,让大脑感到不舒服才能使它得到锻炼。

此外,作者还列出了一些对某些脑区特别有帮助的头脑锻炼方法。一个是前额叶皮层,这个部位就像大脑的刹车,会阻止我们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做对自己不利的行为。锻炼前额叶皮层,可以多做语言游戏,比如成语接龙、填字游戏,做策略游戏,比如下象棋、下围棋,冥想也很有用。一个是颞叶,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锻炼这里,可以做记忆游戏,学习演奏一种新乐器。另一个是顶叶,这个区域跟压力、数学和逻辑相关,训练这里,可以做数独等数学游戏,还可以变魔术。

以上就是《大脑勇士》这本书对于如何锻炼大脑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启发。

——李翔知识内参


新研究:独处带来的三个好处

很多研究都证实缺乏社交会带来危害,比如影响人们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免疫系统健康。不过,有研究显示,独处对工作、生活和精神健康都有益处。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做了介绍。

首先,独处可以提高创造力。格里高利·菲斯特(Gregory Feist)是加州大学圣何塞分校的创造力心理学专家,他对创造力的定义是:“具有原创性和有用性这两种基本特征的思考和行动。”他发现,与创造力有关的性格特征包括:开放性(即愿意接受新观点和新经验)、自信、独立、不关注社会规范,以及喜欢独处。

菲斯特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他们会投入大量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许多艺术家高度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并且会尝试通过艺术手法将其表达出来。”

第二,独处可以令我们专注内心。独处时,我们的大脑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让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不仅能加强长期记忆力,还能增强你对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感受。

第三,独处与健康。有益的独处和危险的孤独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定。菲斯特说:“任何事物都有可以适应和不可适应的一面,这取决于极端程度的高低。” 比如,一个人完全拒绝关心他人,并切断所有联系,这意味着他对社会关系有一种病理学忽视。不过,如果没有偶尔独处的经历,就不可能去内省、认识自我、并完全放松。另外,菲斯特还发现,性格内向者的朋友虽然较少,但友谊却更为牢固,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李翔知识内参


罗辑思维第455期 | “产品思维”背后的大机会

罗振宇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这一周,连续五天,我要向你介绍得到App里的一个课程,《梁宁·产品思维30讲》。这是我们2018年的新年第一课,可见我们是有多重视。

梁宁号称是中关村才女,现在是湖畔大学案例中心的主任。这套产品课程,我们从起心动念到最终上线,花了两年时间打磨,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在集体组织学习。出现了这样一个能对业界有深度影响的课程,我们很是骄傲。这一周,我讲的,其实就是我的学习心得,也算我向梁宁老师交出的一份课堂作业。

首先一个问题,这个“产品思维”中的“产品”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互联网产品,是微信、支付宝这样的手机App?还是指传统企业生产的电冰箱、塑料盆?都不是。

“产品”这个词其实是借用来的,含义早就变了,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产品”,指的其实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个人崛起路径。

在传统社会,产品通常都只属于大型企业组织。先是精细化设计,然后分工化生产,最后是规模化销售。在那样的时代,个人想参与到产品中,除了加入公司组织,没有别的可能。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你想,一个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代码的方式变成一个产品,而且,产品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无边界地传播。比如最近几年大热的比特币,就是一个叫中本聪的人一个人设计的,大家至今还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已经在江湖上掀起狂风巨浪。

所以,产品是啥?它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成长路径。一个人设计出一种服务,就能通过身边第一个陌生人开始,服务他,感受他的反馈,不断地迭代,让他帮你传播,扩张成一个庞然大物。这条路很难,但是这条路是通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没有什么钱,没有资源,没有组织,谁也不用求,就可以完成个人崛起。这在传统社会,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梁宁的这门产品思维课,有一个初看起来怪怪的副标题,叫“从第一个用户到第一桶金”。细想一下,这个副标题非常贴切。这种个人崛起路径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历史机缘。

就拿微信来说,它已经是人类产品界的巨无霸了,每天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人。但是你仔细一想,它是2011年才上线的,到现在才七年时间啊,这么快。

在梁宁的课里看到一个细节。我们现在每天都收收发发的微信红包,出现不过才五年,是2013年的事情。那你说这个产品是谁做的呢?它不是什么深谋远虑的规划的结果。微信红包是腾讯微信支付团队里一个小团队内部做的一个小项目,说白了,就是一群小孩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没有做任何的申报,用公司资源就做了。

当时微信支付的总经理吴毅在回忆微信红包发布的场景时说,他当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坐着,觉得外面的办公区特别吵,一帮人在那儿又喊又叫地折腾。他就推门出去说:“你们在干什么?怎么这么吵啊?上班呢!”

这些小孩就说,“我们以前说要做一个发红包的小应用,现在做出来了,特别好玩,要不你试一试?”有人顺手把一个红包丢到了腾讯的一个大群里。就这么一丢,从根本上改变了支付宝和财付通战局的产品就这样发布了。就这么任性,就这么随意。

在此之前,其实腾讯内部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产品。而现在,红包已经成为了微信使用率最高的功能。你看,小人物能产生的大影响,在产品的世界里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靠产品崛起,这条路径,改变的还不只是小人物的命运,它还让一些明显有竞争劣势的人看到了机会。

在传统社会,那些没有自律能力的人,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他们不守规矩,不善交流,过于自我,甚至是自私,在过去的大组织协作中,这都是大忌。经常把关系搞坏,甚至被看成是人品有问题。

但是,你发现没有,在硅谷,像乔布斯,埃隆·马斯克,都是这样的人,他们感受力强、想象力好,但是暴躁、情绪化、没有时间观念、不关心周围人的感受。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人在产品时代,反而能够崛起成为大神呢?

梁宁是这样分析的。一个人有两种能力,创造力和控制力。控制力强的人,表现为自律,而创造力强的人往往表现为自我,恰恰是后一种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就是自我,甚至自私的人。为啥?因为在互联网产品的世界里,你不需要关注身边熟人的感受。

一切都是产品说话,只要你的产品搞定一个陌生人,那根反馈、迭代、扩张的链条就可以启动了。苹果手机好用,果粉愿意用,这就可以了。至于苹果公司的人怎么想,乔布斯会在意吗?这跟周边人怎么看待他,没关系。而一个自我的人,把身边的人折磨得越狠,往往越能出高品质的产品,

梁宁曾经和一个很优秀的产品经理一起协作。他要挑一张App的开机图,图片闪现时间其实不到1秒。他挑了100多张图都不满意,最后挑到设计师无法忍受,提出了辞职。

梁宁去告诉他,和他配合的设计师要辞职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新的设计师什么时候到?我的图还得接着改。”你看,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比如乔布斯,会把他的设计师和工程人员逼疯,会把对方骂得死去活来。

这么做是因为乔布斯对不好的产品是真的受不了,但他根本不关心与自己合作的人是死是活。你看,产品化时代,给一些传统观念里的混蛋、不善社交和表达的人,开出了一条崛起的道路。

事情还不这么简单,产品的快速崛起,造福的还不仅仅是那些成功的创业者,而是所有做好产品的人。

这也是这个互联网产品时代的一个奇妙效应。

你可能会说,我只是一个手艺人,只会干好自己擅长的事。我不会管理公司,也不会去搞什么融资、扩张、上市。怎么能搞出微信那样的大产品呢?对,可是你发现没有,这十几年中国互联网成长,聚光灯下闪光的是马化腾、马云这样成功的创业家,但是得实惠的人,可远远不止是他们。

我就认识好几个人,做了一个产品,远远还没到能独立上市的程度,但是只要产品好,被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看中了,然后就溢价买走了啊。我们「得到」老师里面有两位就是这样,一个是《商业经典案例课》的主理人张潇雨老师,一个就是这个《产品思维30讲》的主理人梁宁。他们都是因此而获得了财务自由,然后才能踏踏实实地在「得到」做知识服务,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这十几年的互联网崛起过程,一直是这样,一个产品大热,马上就造福能做出这种产品的人。搜索大热,搜索人才在几家公司之间跳来跳去,一年工资收入能翻四倍。人工智能大热,人才价格立即暴涨。淘宝要发展,必须要让商家占便宜。微信公众号要发展,必须免费地给内容制造者提供基础设施。

产品崛起的时代,造福的是所有认真做产品的人。梁宁说,产品崛起,其实是一个新的协作组织的崛起。一个协作体的崛起,就必然要造福一个协作面,而一个协作面的竞争加剧,就必然要让利于那些有价值的点。

所以,产品时代,不是哪一个人的福音,它是所有能通过一个产品服务于他人的人的福音。


洞悉下属的动机心理状态

作为管理者,关于动机,你需要知道什么呢?

首先,你必须要知道,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因为内在的,或者外在的因素而被激发,它可以让人一直朝向目标的方向而努力。强烈的动机可以维持高强度的努力,这种努力可以非常持久。而一旦动机消失了,努力也随之消失。

其次,不同的人也许做相同的事情,但他们的动机可能是不一样的。对一些人非常起作用的激励方式,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激励方式应该因人而异。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动机,用最适合他们的激励方式去促使他们努力工作。

以前有一本书,叫做《首先要打破所有规则》。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盖洛普公司的研究员,他在这本书中描述到:伟大的管理者会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会说:来和我一起工作吧,我将尽全力帮助你成功,我想让你比我还成功。所以,和这种伟大的管理者一起工作,员工会有激励,忍受很多工作中的不如意。这就是非物质激励的例子。

下面,我讲一个案例,帮你强化理解一下有关概念。

在组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下属,他有没有能力呢?确实有能力,但是,他不够卖力。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够卖力,表现出来的情况非常多,比如用各种托词拒绝任务,比如不愿意和同事配合,等等。但他在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只有一种,就是完成任务,和他自己的成就感是没有关系的。

解决这种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的办法,就是加钱。一般来说,把钱加到足够高的程度,没有人会有能力,但不出力。但是,加钱这种办法,是有很大问题的。首先,是没有办法摆平各种人之间的关系。给一个人加了,给别人加不加?坦率地说,一个组织如果形成了靠加钱来解决问题的局面,后面的麻烦就多了。最大的麻烦就是加钱会有一个天花板,加到市场价,就加不上去了。而且,今天靠钱解决了激励的问题,明天遇到麻烦,难道再加钱吗?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激励高手,他一般都不愿意用钱解决问题,即使有时候要用钱,他也要匹配其它的手段。他和我分享他的经验,他的观念其实特别简单。他认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不肯高水平地完成工作,就是因为,这件事不足以满足他的成就感。

我的朋友认为,一个人要倾尽全力地工作,一定要有在金钱之外的收益。很多人倾尽全力的动机,都是在于要为了获得承认。我的这位朋友特别向我强调,你千万不要因为在你的内心中,觉得已经承认他了,就OK了。他说,人不仅要在心目中能感受到“你的承认”,而且还要感受到你的承认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承认”,他才会给你卖命。

我的朋友曾给我举过一个例子,来介绍他的激励术。当时遇到的情况,就是大区的副总经理本来要被调到总部去,担任一条职能线的副总,虽然是平级调动,但毕竟去了总部。但我这个朋友生生把这个调动给拦下了。于是,这位大区副总就不肯卖力了。我的朋友先找这位大区副总进行个人谈话。他说:我觉得这个大区离不开你,很多事情只有你可以做好。如果你做不好,我不相信还有谁可以做好。

然后,我的朋友当着大家的面,讲他为什么不放那位兄弟走的原因。他丝毫不忌讳。他说,前段时间公司准备把某某总调到总部去,我给拦住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上面的领导说,你要找一个在总部机关负责这个岗位的人,不难找,可以在全公司里面至少找到十几位。但是,你要找到能够负责我们这个大区业务工作的领导,全公司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我的朋友这番话一说,相当于把他对于某某的认同,上升到公司层面百里挑一这样一个高度了。结果,这些话让那位大区副总,深刻地感受到了老总的认同感,又重新开始卖力干活。

这就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为知己者死,是一种动机充沛的状态,而知己,则是激发出这种状态的激励手段。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希望你能够理解激励和动机的含义。要想有效地激励他人,你必须要首先了解他人的动机。对于这个副总,如果用钱来解决,怎么也不会达到那样的一个效果。而我的这位朋友通过事业留人,让这位副总感觉自己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这就达到了比用钱解决还要有效得多的状态。

——宁向东《206讲:动机理论 | 是什么在激励着你》


出奇制胜的弹性思维

如果说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让你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那弹性思维就是让你跳出传统思维框架,透视全局,出奇制胜。

先来说一个人,戴维·沃勒斯坦(David Wallerstein),这个人咱们不太熟悉,但他做的事儿几乎影响到我们每个人。沃勒斯坦在上世纪60年代为一家连锁电影院工作,当时电影院的主要收入不是来自票房,而是爆米花和可乐,其实到现在也是这样。沃勒斯坦主要负责的是增加爆米花和可乐的销量。

沃勒斯坦最开始用的是传统的方法,像买一送一、白天场优惠等,但都没什么效果。有一天,沃勒斯坦忽然epiphany(灵光一现),他想到,也许人们确实想多吃点爆米花,但是他们又不想被人看到买两袋,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特别贪吃。要知道贪吃是深植于西方文化中的禁忌,在《圣经》里这可是七宗罪之一。要是能消除他们对买第二袋爆米花的情绪抵触,不就行了么?那不想买两袋,还想吃更多怎么办呢?沃勒斯坦就引入了大桶装的爆米花。结果不仅爆米花的销量猛增,连可乐的销量都上去了。这也好理解,吃得多,当然喝得就多了。

所以说,弹性思维有点像跳出框架,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意思。但让人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再听听沃勒斯坦在麦当劳的经历就知道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沃勒斯坦进入麦当劳工作时,就劝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拉克(Ray Kroc)卖更大包装的薯条。当时克拉克说:“顾客要是想吃更多的薯条,可以买两包嘛。”怎么说都不行,等麦当劳采取这一策略时,已经是1990年了,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而那时,超大包装都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早就流行开来了。

人们在思考时,会根据先前的经验或社会环境形成固定的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视角。比如说,我们怎么看待一个对象,在对象中重视什么,忽视什么,有哪些默认前提,都在这个框架中,这在科学中叫做典范,又叫范式。而如果在一个领域里发生了重大事件,改变了原有的假设或法则,就叫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这个词是美国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里提出的。比如说,当人们发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后,之前对地球的各种分析与理解几乎全部都要重新考虑。从根本上来说,范式转移就是让人们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科学,每个人都通过经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框架,形成了自己的范例。之后,有些人就一直原地不动,有些人则不断进化自己的思维框架。那些实现了自我范例转移的人,也就是不断升级认知的人,他们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更有优势。

但是想形成新的思维框架,有所突破,靠的还是弹性思维,那我们要怎么培养弹性思维呢?

| 培养弹性思维

培养弹性思维主要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放空;一个是先干费脑子的活,把大脑干累了再说。这两个方法听起来可能都有点匪夷所思,咱们下面就来具体说说。

人的大脑中大致有两种思维状态,一种负责集中注意力,处在这个状态下的大脑模式叫执行网络——Executive Network。比如说,你现在要是在认真听咱们专栏,跟着我的讲解理解内容,那用到的就是大脑的执行网络,但是这个执行网络只能帮助你完成任务,不能让你产生创意。

另一种网络,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是弹性思维的核心思维状态。默认网络下的大脑,处于放空状态,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就是这个默认网络,帮助我们理解最近的经历和学习的内容,整合吸收新经验,产生创意,想出那些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作者在文章里说了自己和霍金合作的经历。在两个人对话交流时,霍金因为身体原因,每分钟只能打大概六个单词,回复需要的时间要更长些。作者说,他在等霍金回复的时候,大脑就处于放空状态,东想西想的,反而给了他更多的灵感和更深入的思考,与霍金的合作也很成功。

作者认为,大脑只有在放空状态下,才能进入产生创造力的默认模式。但问题就在于,现代人实在是缺乏放空时间,手机不离手,文章中说,58%的成年人几乎每小时就要看下手机,而我自己觉得是不止的。所以当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思考,或者是想有那么一刻的顿悟给自己带来突破,你得先为大脑营造合适的环境,放空大脑,像散步、冥想、休息,甚至是带着问题睡觉都算。

你别看这些方法听着挺简单的,还记得咱们曾经讲过《观察家》的一篇文章,叫《时间的复利》,专门讲高手的成长方法,里面就讲过,里德·霍夫曼睡前就会先问问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带着问题睡觉,原因就在这里呢,要把问题留给大脑中负责创意突破的模式解决。再比如,咱们还讲过《每天工作四小时》,里面讲过达尔文、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他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散步,这也都是有道理的。

除了放空大脑外,另一个方法是先干费脑子的活,把自己的大脑干累了。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属于轮班上岗,一个上岗了,另一个就休息。但咱们刚才也讲了,弹性思维的核心是默认网络,得让大脑放松下来,那怎么办呢?先让执行网络干活,消耗它的能量,它累了,默认网络就有机会了。

研究者在2015年做了实验,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发现,先让实验对象做冗长的电脑练习,来消耗执行网络。在他们的执行能力变差后,也就是大脑执行网络疲惫了,再让他们进行弹性思维测试,考察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意。研究者给实验对象几分钟,让他们想出一些家居用品的更多用途,像是水桶、报纸之类的。结果发现,当研究对象的电脑练习执行能力很差,也就是执行网络很疲惫时,实验对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变得更强。

咱们通常都觉得,脑子最清醒时最有创意,但今天的内容让我们知道,恰恰相反,当大脑很累,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时,弹性大脑反而会更活跃。所以在安排任务时,把累脑子的活放前面,需要创意的活放后面,会有更好的效果。

用传统思维把常规工作和生活处理好,用弹性思维寻找突破,无论如何,都是为了更从容地应对这个世界,正如文章里所说:“社会会奖励那些积极面对改变的人,也会惩罚那些固步自封的人。”

——马徐骏  《今日心理学》| 如何冲破你的思维框架?


真正的专家

塔勒布有1/4的时间是在大学里当老师和做学术工作。有一次系主任找他谈话,说你作为商人和作为作家都要被同行评议,我们学术界也要接受同行评议啊。塔勒布一听这话感觉恶心坏了。为什么呢?

商人什么时候是被同行评议的了。商人是被市场评议的。同行怎么看我我根本不在乎,我关心的是客户怎么看我 —— 同行最好都误判我才好。

一般人说“同行评议”,都是一个好词。同行评议表示你的论文经过了严格的审查。但是你要知道,同行评议其实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学术研究越来越专业化,除了同行,别人也没有办法评议。

可是同行评议现在已经成了知识界的一种文化,IYI 们整天想的就是影响同行,让他们给个好评议。他们在乎的不是实践,而是参加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比如说有没有被达沃斯论坛邀请,能不能跟英国女王喝茶。他们整天说我要拯救世界,但他整天干的事儿就是开会。

真正的评议*应该*是什么呢?应该让时间评议、让波动性评议、让脆弱评议。

1000年后椅子肯定是还会有的

塔勒布在《反脆弱》书里讲过一个原理。一个东西或者一个思想,你要想判断它将来还会存在多少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已经存在过多长时间。比如说,再过1000年以后,手机这个东西还有没有,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椅子这个东西肯定是还会有的 —— 因为椅子已经存在了超过1000年的时间。

能历经时间考验而存活的东西往往是反脆弱的。这东西经得起折腾,将来也不怕继续折腾。特别新的东西,各种时髦的概念,因为还没有经过多少折腾,将来未必还好使。

当然自然科学、比如物理学是例外。古人没有那么先进的观测手段,古人的物理知识不值一提。但是对于社会科学,关于人的各种学问,尤其是心理学,今天的人做实验能发现的东西,古人可能也体验到了。如果一个心理学原理是古代经典里描写过的,在寓言故事里出现过的,那基本上就没问题。

——万维钢  日课115 | 《利益攸关》4:满怀知识的小市民


大鱼和小鱼

年轻人还经常问另一个问题:我该去一线城市呢,还是留在小城市?如果我只是一个小镇青年,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

我们用一个矩阵来思考这个问题。有些池塘很大,有些池塘很小。有些鱼很大,有些鱼很小。那么,到底该到大池塘呢,还是该到小池塘呢?这种思考角度可能有偏颇,你要先问自己,我是一条大鱼,还是一条小鱼?

有人是大池中的大鱼。把他们放在多大的舞台上,他们就能施展多大的才华。你想挡都挡不住他们。这些人,我们就不多说了。

有些人想当小池中的大鱼。这些人跟大池中的大鱼有共同的地方,比如说,都是野心勃勃的,都特别吃苦耐劳,肯动脑子,也有当领导者的潜能。他们之所以当不了大池中的大鱼,可能是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他们可能普通话讲不好,那到北京就很吃亏,或是他们的英语不够好,所以就很难利用国际的舞台。如果你想当大鱼,我劝你一定要先到一个大池子里。即使你最后发现,自己在大池子里当不上大鱼,没有关系,还有小一点的池子,还有更小一点的池子,你总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态系统,在里面做一条大鱼。

你们这个时代的真正课题是怎么做一条小鱼。我们那个时代,很少人考虑过这个问题。一是大部分人最终都能当上大鱼,至少是自己觉得当上了大鱼,二是那时候池塘很小,大鱼多,小鱼就会受欺负。现在,出现了新的现象:第一,很多人不愿意当大鱼了,他们觉得当小鱼更酷;第二,池塘大了,远比以前大了,大鱼不能横冲直撞了,小鱼比以前厉害了,大鱼不敢欺负小鱼,所以当小鱼挺好的。

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如果以后每个人的抱负都是做一条小鱼,连大鱼都觉得做小鱼更酷,这个世界就有希望了。那如果是要做一条小鱼,是在大池塘里做小鱼好,还是在小池塘做小鱼好呢?

你可能会觉得小鱼只能待在小池塘里,恰恰相反,在大池塘里,小鱼的机会才会更多。在大城市里,无论是高层次人才,还是底层民众,都能找到更好的机会。一个城市就像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还有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的苔藓和地衣。如果你说,我只要高大的乔木,不要低矮的灌木,不要苔藓和地衣,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会死掉的。一个城市怎么可能只接纳高层次人才?底层民众就只能永远在底层?不一定的。有谁能知道一个农民工的儿子和一个房地产商的儿子,到最后谁更能成才?很多年轻人觉得在大城市生存越来越不容易,但是,请你们坚持一下,努力一下,或至少尝试一下。

——何帆《你问我答1:假如我是一个小镇青年》


相关文章

  • 文摘:1000年后椅子肯定是还会有的_8则(20180326)

    洞悉行业秘密,拿回护肤主导权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站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柜台前面,面对美容顾问的热情推销,护肤...

  • 1000年后,还会有我们智人的存在吗?

    1000年后,还会有我们智人的存在吗?还会有我们的子孙存在吗? 之前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基本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会...

  • 晨间日记

    20180326 复盘第121天 安之若素 20180326 低气温 晴 人生目标:健康/工作/个人提升/财商/社...

  • 多年以后

    许多年后。谁还会记得我现在的样子? 许多年后。谁还会记得我现在的声调? 或许早已都遗忘。

  • 20180326

    清晨坚持起来锻炼。本来应该早上就记日记的,但拖到了中午,原本想说的什么也不记得了ヽ(  ̄д ̄;)ノ

  • 20180326🍊

    上周妈妈说要给我买橙子和橘子,从家里寄过来,因为我自己在学校不爱买水果 今天中午收到了很重很重的一箱,满满都是...

  • 20180326

    今日标题:杜甫很忙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可包括莫迪里阿尼Modigniani笔下的犹太女郎?

  • 20180326

    “你要记住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

  • 20180326

    #徐畅日记# 20180326 昨天做了什么? 1重新融入到了工作当中,大家都很欢迎也很期待我,但是我发现即使我有...

  • 20180326

    投射儿子灵性觉醒,凡事有主见!投射儿子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投射儿子作业能独立完成,完全不依赖手机!投射儿子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1000年后椅子肯定是还会有的_8则(201803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ni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