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牧童眼里《道德经》(29)《道德经》第六章赏析
――――牧童对“谷神”的认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几乎在所有的译文注释中,对谷的解释是山谷、峪、虚空三大类。对神的解释是神仙,有一种解释听来有些牵强叫生化、化育。
帛书原文是“浴神不死”,大家(师)们的解读认为个“浴”通“峪”,意思是有溪流的山谷。后来传抄中浴成谷。谷《说文》:泉出通川爲谷。本义:泉出通川也。《尔雅》:水注谿曰谷。而人居环境多依山傍水在坪坝之间倒也有几分像峪。
上古之人大多对原始的万物有灵(图腾)崇拜,所以老子一提到“神”,基本都毫无疑问的理解为神仙。《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所有的一切是“神”在主宰。但别忘了老子是无神论者,是以辩正法则来看世界的,是以称自然万象为“道(一切物质存在的状态及内在关联,简称自然万象)”。《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易·系辞》也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王弼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所以“谷神”就是掌管谷中自然形态的神仙?牧童以为这是不对的。牧童以为应是动静阴阳组合不变生万变的玄秒现象称之为神,意指无穷变化、能量巨大。
“死”大师解释说不是死亡、停止、消失,而是甚、极、过,以及穷尽的意思。“不死”就是不极端、不过分、不穷尽。还记得上一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这句话吗?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风箱不能死命的拉,虽然加力是可以得到多一点的风,但是产出和投入是不成正比的。所以“谷神不死”可以看做是“橐籥”的呼应,一个道理。只不过一个强调要动,一个强调不能竭尽全力。都强调动与静,而“死”原本也就是终结、尽头的意思。人死了,人的生命终结了,心死了心就不活跃了,花草树木死了它的历程终结到头了。
牧童以为“谷”是粮食作物总称,又有赡养和生的意思,谷风即东风,生长之风。春天的时候,东风拂面,带来降雨,大地复苏,万物生长。《诗经·邶风·谷风》有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邢昺疏引孙炎曰:“谷之言谷,谷,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也就是说“谷”还有一个生的意思,生命延续也就称为“谷”。《说文·禾部》:谷,续也。
帛书版《道德经》第六章是浴神不死,若谷为生、续之意或直白地说自农耕文明开始“谷”就是主粮,使的人类或更多物种得以生息,依此,谷神也说的过去。然,老子不会“浴”“谷”不分,那时时兴祭祀,沐浴更衣斋戒数日老子不会不知,谷物供人类生养生息的事实老子也不可能不知。由此,牧童认为做谷做峪解释是不对的,应是“浴”。是沐浴的浴。
既“阴阳不测谓之神”,則阴阳互辅互克的变化(谓道、谓自然万象)就是神,神意指神秘,曼妙,非长期探索不得知。它不可测,既似有律又似无律,太过于玄妙。至此牧童认为“浴神”的意思就是:怀着敬畏的心态像祭祀时沐浴斋般戒的虔诚来对待自然万像。
如此,第六章的意思就明了了。永运怀着敬畏的心态像祭礼时沐浴斋戒般的虔诚来对待自然万象(谓道、谓自然界)同时探索总结以致用(为人服务)这是了解自然界万象(道)的途径(牝),也是了解天地万物(自然万象称之道)的根本。长期坚持这样做,会从自然万象(道)中源渊不断地得到对人类有益(用)的知识。
注:1、部分文字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作者。
2、浴神不死出自《道德经》帛书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