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 读书笔记】《小说课》毕飞宇(一)《促织》

【2019 读书笔记】《小说课》毕飞宇(一)《促织》

作者: selina猫眼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15:24 被阅读34次

    一.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

    短篇小说《促织》,仅1700个字,8篇微博的体量,却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作者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才华足以和写《离骚》的屈原、写“三吏”的杜甫、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相比肩。——毕飞宇

    《小说课》毕飞宇

    (一)《促织》

     “此物故非西产”,悲剧美学——“命运”

    (二)《红楼梦》小说逻辑“空——色——空”

    刘姥姥进大观园——白玉为堂金作马

    (三)如何读小说

    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四)悲剧有悲剧的原则

    所有的欢乐都是为悲伤所修建的高速公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飙车的往往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主人公最亲的亲人。

    小说刚刚还在珠穆朗玛峰上,现在,一眨眼,掉进了马里亚纳海沟。

    小说不是逻辑,但是小说讲逻辑。

    飙车的是主人公成名的儿子,儿子调皮,一下子把促织搞死了,成名第一反应是“怒索儿”,等从井里捞上来儿子的尸体,“化怒为悲”,这就是小说逻辑。

    好的小说语言还和读者的记忆有关,只靠无意记忆就记住了。

    小说的节奏,抑扬顿挫。最后,“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表达“欲哭无泪”的悲。

    (五)小说的抒情

                  孩子死了,变成了促织。读者都知道了,唯一不知道这个秘密的只有主人公成名。因为他“不复以儿为念”。这就是戏剧性。关于戏剧性,我们都知道一个文艺学的常识,叫“发现”,古希腊的悲剧里就使用了这个方法。在“发现”之前,作者要“藏”——要么作品中的当事人不知道,要不读者或观众不知道。

    “不复以儿为念”无情的话表达深刻的现实性“苛政猛于虎”。

    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作者“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让人心软,甚至心碎。

    (六)小说要“造势”

    斗蛐蛐“推波助澜”。先扬,扬那个好事者的“蟹壳青”,却被“无名之鬼”的小促织赢了,这是“推波”。意外的鸡出现,故事抵达了传奇的高度,这是“助澜”。小说里的传奇和日常的常识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即真实性。

    文学需要想象,想象需要勇气。但无论有多遥远,也有边界。

    (七)文史分家

    任何一种文学都有与之匹配的文化背景,与之相对的文化诉求。

    在面对“文学”和“历史”时,我们喜欢文史不分家。但应该分家,说到底,文学是文学,历史是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 读书笔记】《小说课》毕飞宇(一)《促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oj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