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如何修止观?

作者: 壹念不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1-16 10:22 被阅读1次

止,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

观,巴利语vipassanà,音译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

修止观,念佛就是修止观。止是止妄,止烦恼心。观是起如实观照,照真达实。

那么如何止息妄想心呢?其实一切妄尘境界,都是无常幻相,虚妄不实的,不用你去断,不用你去消除,这本来就虚幻的。止是止众生的对幻法的执取心,你对五欲六尘,不起心,不理他,他是虚幻相,自己就会灭。这就是止义;

同时,一定要同时,起观,如实观照。也就是说,不要管假的,只管真的,吧心放在真实义上。

观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能起观照,这里所提的念佛就是用耳根起观照,以闻性起观。念佛时,心念心听,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有空可以看看《楞严经》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部分。如果不懂其中甚深义理,也没关系,如果能如所修行,去实修实证也可以。

主要就是念佛时要做到心念心听,无论你念佛有声无声,都要用心去听。当你听不到念佛声时,说明你已经打妄想了,没有止息妄念。当然,你面对一切事事物物的时候,不起贪嗔痴心,这是止,不着一切相。同时能生起念佛心,就是如实观照力,这就是修止观的方法。

修止观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找到你自己。说得更直白一些,什么叫你自己?你内心里面的愿望——我想要什么!你们好好去体验这一点。你内心里面最深刻的愿望,那是你人格的基础。

比如说你现在很渴望佛法,你的心灵愿望是渴望佛法,你的意识一定会导向佛法,去分别佛法,而不会去分别基督教,而不会去分别你在人世间的什么七情六欲,不会的。你内心里面的愿望决定了你意识分别的方向。

那么你的念头呢?你的念头和记忆又是生起于,你的意识结合你的愿望对于名相的分别的概念。我心灵里面渴望修行佛法,我的意识带动我的眼根,看到了佛经,对佛经的名词概念的认可和我心底里面对于世界的认可,产生了这种对比。有了对比就会有了善恶、对错、明暗、动静这些名相,这些名相的沉淀又固化了心灵体验的记忆,形成了概念。概念带动你的意识对你的意识分别的下一个概念形成了相续,这个就是你的思维。可是这一切的意识分别,思维逻辑,全部来源于你内心的愿望。你想要它,你渴望达到什么东西,你的思维,你的意识,你的概念,包括你的情感,才会为你内心的渴望而服务,你真正的自己就是内心的渴望。

好了,内心的渴望,你可以渴望佛法,可以渴望女人,可以渴望金钱,可以渴望地位,可以渴望你的亲情。你的心灵随着你的渴望的不同而展现出来你的意识思维成份的不同,这个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子的?

同样的一颗心,因为你心灵朝向的渴望不一样而塑造了你的不同的人格,那么你这个人格它是真实的吗?你的这个所谓的自我的核心,你的人格的体验,人格的感受,人格的标准,它会随着你内心愿望的趋向而展现出它存在感受和表现形态的不同,就证明它是可以变化的。既然你内心的这个自我是可以变化的,那么这个自我就是不可得的,只有实有的东西才可得,它是变化的,本身虚幻的东西,它是不可得的,不可得就是止观。

就比如说你吧,你现在内心深处很渴望听懂我跟你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法理。你内心的愿望,是朝向佛法的,所以你的人格,就会依据佛法的标准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是这样子吧?你现在内心深处的那个愿望才是你整个人格的基础,你却错误地将你的意识思维,将你心灵愿望展现在你大脑当中的取舍分别当成了自己,而忽略了你内心的愿望,这个就叫错觉,这个叫舟行岸移。你跟着你的头脑思虑走了,就会忽略了推动头脑思虑的源头,那个愿望就被你忽略了。你只是在落实着你的愿望,却遗忘了那个愿望最深处的,能够去生起愿望却不被愿望所带动的不可得,祂是一种清醒。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现在是渴望佛法的,因为内心的愿望而聚合了你的情感体验和你的思虑概念,形成了你现有的人格。明天你不修行佛法了,你去修行基督教了,你内心里面对于上帝的信仰又会凝聚你的情感和带动你的意识形成对上帝的崇拜,那个又是一个人格。一个是修行佛法的理性人格,一个是修行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情感上的人格。可是这两种人格的背后,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不会被你的人格所改变的清醒,你的人格生起于这个清醒,这个清醒伴随着你的人格,随着你的人格展现出来你的思维意识、情感体验,却不会被你的思维意识、情感体验相续的烦恼所沾染,你要找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叫止观。 我刚刚给你们讲的是道理,现在我给你们讲最实际的表现。修止观的人在人世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是放弃!这个东西我不要了。就比如说你现在学佛法,学得头胀胀的,每天要听《梦》啊,要抄法啊,要记忆这个,感受那个呀。现在,当你自己头昏脑胀,找不到北的时候,你要给自己内心说一句:在这一刻,我什么都不要了,我什么都放弃。在放弃的当下,你内心深处认可放弃的那一瞬间,会有解脱的轻松,那个地方叫止观。 止观是见一切幻,却不随一切幻川流的那个清醒遍照,那个无来无去, 就像是太阳在黑暗当中升起一样,祂是遍照十方的,祂是清醒地能够觉照到内心的疲倦、疑虑、恐惧,能够觉照到意识思维的相续,能够觉照到身心并不是你自己的独立而明确的清醒,那个叫止观。

        止观可以直入佛地。止观熄灭了一切妄想、烦恼,止观本身不可得的时候,那个就是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妙觉。所以说止观、禅那、三摩地都可以直达佛地,但是一般的人修行止观,当你的内心能够在当下放弃一切当下你所拥有的任何体验和执迷的时候,必定有一个可以放下的清醒存在。

    你放弃的是人我,就说是构成人的自我,构成人类自我的因素,你的思维、体验、情感和欲望,包括你的这些内心里面对于某一种事物的这种渴望,哪怕是对佛法的渴望呢,这种渴望都称为人,因为它是从人的无明心中发出来的。止观熄灭了人,在你的人心的欲望、愿望当中,放弃了愿望的渴望,放弃了欲望的沾染,在放弃的当下,不被欲望和渴望所带动的,那个就是止观。它分解了人,破除了人,在人中不动,在人心当中清醒而觉照不动的,那个就是你的止观。但是它破除了人,它本身却有个存在,它有个觉照,它有一个觉照自我是虚假的,意识、思维、体验、感受都是烦恼,它能够放弃一切,但是一定有一个可以放弃一切的清醒在,这个叫“无我有法”。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个地方。大乘佛教是法我皆空的,小乘佛教是人空法在。就是说,灭了人,但是有一个法存在。这个法呀,就是他不能够出离三界轮回的原因。法是什么?法是烦恼,法是生灭,法是妄想,法是觉明为咎,法是错觉。错觉熄灭,远离错觉,熄灭错觉的,本来无染无挂的,那个叫圆觉。所以说,圆觉只在错觉中,菩提只在烦恼中。

所以,修行止观啊,你要在内心深处找到自我,在自我深处找到能够放弃自我构成一切因素的清醒、明确,那个叫止观。但是止观,如果你不信受大乘法义,出不了三界,你只能在三界高层天上一直待很多年。佛经记载是八万大劫,最终你还是因为有一个存在,因为你心灵的对于真理存在的这种认同感,而被这种认同感凝固了觉性,形成三界内的所谓的觉察心。这种觉察心、觉照心,在烦恼当中能够觉照烦恼,不跟烦恼走,这个就是阿罗汉。

        心光如太阳显发,与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心光相互辉映,能够遍观众生八万劫生死轮回,然后多少多少劫不入分段生死,这个叫阿罗汉。佛经上记载阿罗汉要七次往返天上地下,最终才能证果,而且还要回心。

阿罗汉如果不信受法我皆空的大乘法义,他如果不明了“自心现量、缘起性空”的宇宙究竟的真相,他是不脱生死轮回的,所以阿罗汉又被佛称为“焦芽败种”,就是那个种子烧坏了,不能生出芽来了,因为他的知见是错的。

文章摘抄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

相关文章

  • 【佛学】如何修止观?

    止,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 ...

  • 南怀瑾先生:教你怎样做人的,才叫教育

    正己正人,有勇气面对人生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佛学讲修止修观,而庄子、孔子早传了止...

  • 如何修止观---有感

    如何修止观---有感 云何修止观门?马明菩萨说;为熄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个别修,渐...

  • 鼎然2018修行篇:止观论

    鼎然2018修行篇:止观论 Saṅgha:संघतिपाई 修道之人修止不能执止,修观不能观观。何故?止能不生...

  • 【以戒为师】(41)

    如何修学戒律 ⑦ 四、止观是保障 止观,是持戒的保障。 持戒和止观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往往以为,持戒是持戒,修定是修...

  • 鼎然2018修行篇:止观论

    Saṅgha:संघतिपाई 9:06 修道之人修止不能执止,修观不能观观。何故?止能不生诸妄得心不动,...

  • 观呼吸时修止观的具体方法

    观呼吸时修止观的具体方法 来自阿含止观 学员问: 观呼吸的时候修止观的具体方法 法师答: 你要只是专注于呼吸,那就...

  • 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问: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答: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

  • 二课合解·三止三观

    天台宗修观的方法之一,名曰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一心三止三观。 ...

  • 止观A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八个字,为本部书之总题。此书全明止观下手工夫,为天台宗初心人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如何修止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vp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