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共读交流(二)

【读书】共读交流(二)

作者: 绿竹猗猗轻留痕 | 来源:发表于2023-03-18 21:15 被阅读0次

文本解读老师需要在三种角色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研读。

语文老师首先不要戴绿色眼镜,不要过早的将自己定位成一个语文老师的角色。能够平心静气一下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篇文章,用自己的心去抚摸它。要带着语文老师的绿色眼睛,只能看到模式,而看不到模式之外的地方。

其次,语文教师要作为一个读者。如何阅读?一是特定的阅读取向,包括阅读姿态,阅读样式,另外一个是具体的阅读方法。合适的文本解读必须站在常态的阅读状态下,也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读者,而不是一个语文老师。不能拿到一篇文章之后,粗粗的读一遍之后就看教参,然后分出哪是写实的句子,起到什么作用等等。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就不会读书了。

阅读教学内容的改善要基于文本解读,而文本解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心去读,带着常态的眼光去看。

第三条是要作为研究者的姿态去解读文本。语文教师是专业人员,因此阅读一篇课文要分析我为什么感动,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地方在哪里,这篇文章必须理解,感受的地方在哪里。读者是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阅读,而教师作为研究者则需要借助理性反思来把握文本的关键处,也就是说,备课时思考该有什么地方,该看出什么才能获得这样的理解和感受。

老师,怎么样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王教授建议是依据文本体式,比如教词,要了解词的特点,教散文要教散文的特点。如果语文老师把自己当做研究者来备课,本身就包含着研究的含义,本身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学术界进行沟通,我们就要让我们的语言专业化,术语化。

如果要具备专业化的研究者思维,作为语文老师,必然要搞明白,与语文相关的知识体系,语言文学概论是必须要看的。

书中举了钱理群《走向虫子》的例子,陈立群把散文分成了很多类说理的散文描写的散文,纪实的散文,抒情的散文,散文不同,他读的地方也不同。一篇说理的散文要从说理的角度去理解,从说理的角度来理解,核心就是说了什么理,如何来说理,而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它的特质就是用大量的描写来说理。

从这个例子当中不难发现,正因为千里群先生有着丰厚的语文知识体系,所以才能分得如此详细,把文体分得如此详细,便能找到文章最要紧的地方,找到了最要紧的地方,理解了最要紧的地方,这篇文章也就读懂了,这叫会读书。

最后一个身份是作为语文教师,去解读文本。从最初不能以语文教师的绿色眼睛去读文本,在经历了读者,研究者的身份之后,我们终于还是要回归语文教师的角色上,来进行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王教授用了三句通俗易懂的话:1.学生不喜欢的,使她喜欢。因为越是经典的作品,学生越有可能不喜欢,而我们文学文化素养最基本的标志就是读过好的作品,我们语文老师有这个责任。2.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就要求我们知道学生哪里都不明白,也就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百科经验这样的教学起点,做到心中有数外,还应该找到文章的关键点。3.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我没有想到王教授会把读的位置提的这么重要,但是也并不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名家教学,首要第一位的就是让学生把文章读明白,读出情感。能把文章读好了,意思也就理解了一大半。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备课就要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三读:以常态读者的角度去理解,以研究者的姿态做一些理性分析,以教师身份解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哪些是她读不懂的?她有什么感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共读交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aj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