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任何一部作品之前,我都习惯性的将它与其创作背景相联系起来。我始终认为,创作背景当中的诸多因素都能够影响作者的发挥,都能够影响作品的完成质量。是故,在评价《名剑风流》之前,我想说说它的创作背景。
《名剑风流》的创作时间具体已不可考。胡正群说是在一九六六年动笔,而后断续地写了五六年,由乔奇代笔了一万余字。《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则认为是一九六五年便已出版,乔奇代笔了三万字。还有一种说法便是《名剑风流》在一九六七年夏季至一九六九年冬季于明报连载。六七年六月,春秋出版社出版第一册,九八年八月出版第三十四册,但是没有完整出版。
综合这三种看法,我们可以确定《名剑风流》创作的三个信息:
第一、《名剑风流》创作于一九六零到一九七零年之间。
第二、《名剑风流》不是一次性就写完了的作品。
第三、《名剑风流》存在着代笔。
众所周知,古龙从一九六零年涉入武坛,开始了十年的探索期。在这十年,他还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无论是文风还是架构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金庸影响。根据所能确定的这三点信息,再参考古龙这十年的创作年份表,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部“破茧重生”却又“虎头蛇尾”之作。
按照胡正群的说法,该小说在一九六六年动笔。那么在这一年,古龙发生了什么呢?
在此之前,他的《剑毒梅香》在报刊上与卧龙生的《绛雪玄霜》同时连载。在古龙成名之前,卧龙生就已是武侠界的大宗师,自己的作品能够与这样的一位前辈占据同一班刊,无疑增加了极大的信心。按照胡正群的说法,古龙在写《剑毒梅香》的同时,还有两部按月出版的单行本需要交稿,如此而来他一个月同时写三部书。
我们知道,古龙当初涉足武林除了是对武侠小说抱有浓厚的兴趣之外,更多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而这样的一个月同时有三部稿子的成绩无疑是对古龙极大的鼓舞,又因他还时常为诸葛青云、卧龙生等人代笔,这种鼓舞很容易就会化成野心与抱负,他需要一部足够份量的作品在往上走一步,证明自己的能力。
按照《台湾武侠小说史》认为是一九九五年出版的说法,我们可以认为古龙当时的心态与上述相似。而按照一九六七年到一九六九年于明报连载的说法,我们则可以知道古龙的创新求变的心愿越来越强烈,《浣花洗剑录》、《大旗英雄传》、《武林外史》、《绝代双骄》获得了如此的成功,下一步该怎么走?
或者说,在找到自己的风格之前,如何再寻突破?
抱负有了、野心大了、笔力增进了,再将之全都运用在剑走偏锋的诡异情节上,无论怎么说,《名剑风流》的质量都不会止步于如今的水平。
可事实上却的确发生了。
它的开头设了不一般的悬念。即是主角俞佩玉亲眼目睹父亲惨死,却没过多久一个和他父亲长的一模一样的人出现了。于是他就陷入了一个迷局,他想告诉大家那个人不是他父亲,却没有人相信,反而要为此躲避那个人的追杀。同时,“黄池之会”上,那个人还被十三门派掌门推举为武林盟主。
它的情节出人意料,结构异常庞大。由俞佩玉发现父亲已死从而引入了十三派掌门推举武林盟主,从红莲花、百花仙子刚怀疑此事并步入调查便变成了俞佩玉被天下通缉,被救后又开始了易容,成为了天下第一美男子。之后便是在逃亡路上寻找反击,“天下十大高手”、扬子江、墨玉夫人、东郭先生纷纷出场,一个比一个武功高,一个比一个神秘。
这本都是《名剑风流》的优点,可最后却在综合作用下成为了缺点。
因为断续的写了五六年。
因为最后由人代笔了几万字。
一个作家最好的创作时机便是在长时期的构思中潜伏,而后经过无数次的灵光碰撞,产生出强大的野心抱负与强烈的创作欲望,最终因为某个契机灵感源源不断的喷发,下笔如有神、一泻千里,一气呵成。
莫言的《生死疲劳》不过四十三天完成,可其质量缺并不逊于他的《蛙》、《檀香刑》等作,其原因便是为此。孙哓一部《英雄志》写了十多年,结尾迟迟未出,如果当初趁着那股劲头一直写下去,未必不算是个好的结尾。可是他没有,他不满意,于是推翻、重来,一年一年过去了,想法很多,却还未见结果。
《名剑风流》因为几年的停滞,前后的风格质量必定会产生变化,即是首尾难以呼应。由此就出现了两个大问题:武林高手越出越多,武功越来越高,武功差距越来越大。先是十三派掌门,后又是十大高手,再后来又是扬子江、俞独鹤、墨玉夫人、东郭先生等人。让人走马观花可一番,却也没多大印象。
换言之,武力设定失衡,人物出线逐步流水化。
另外一个问题,便是重要且出彩的人物突然消失了。红莲花、郭翩仙、海棠夫人等前期印象深刻的人物不知是因为作者忘记了,还是武力设定失衡出场不了,在后面没有了存在感。
最后代笔的几万字无疑是添了个烂尾,不仅没有解释清楚众多的疑云,也没有处理好俞佩玉与朱泪儿、林黛羽等人的感情线。
实在不值一提。
总之,《名剑风流》是古龙寻找突破、满怀抱负却又因为诸多原因而不断搁笔、甚至烂尾的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作品。
网友评论
我没看过《名剑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