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在咖啡馆小聚,聊着聊着,耳边突然传来萧亚轩的那首《最熟悉的陌生人》。
朋友霎时阴云满面,叹息道,如今,我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倒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她女儿今年上初一,以前母女俩就经常吵架,现在,女儿干脆奉行“不理睬、不交谈”策略,每天回到家就把房门一锁,她根本无从知道,女儿独自躲在屋里都做些什么。
如今,两人吵架的次数倒是少了,可她看着女儿,却觉得越来越陌生。
朋友又委屈又困惑,完全搞不明白,当年那个整天跟在她屁股后面叽叽喳喳的小姑娘,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朋友说,如果可以,她愿意拿现在看似成功的一切,去换回与女儿曾有的亲密无间。
朋友的倾诉,让我想起不久前曾听一位小学老师说起,他们之前在学校的几百名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竟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从不主动跟父母说话。
恐怕这些孩子的父母,眼里所看到的孩子,和真正的那个孩子,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
这位老师还发现,那些与父母“无话不说”的孩子,成绩都还不错,而越是除了要零花钱几乎和父母无话可说的孩子,越容易成绩不佳,存在行为偏差的比例也更高。
显然,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亲子关系的质量非常重要。
近年来,低龄孩子自杀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可这些痛彻心扉的父母们,直到孩子如此轻易就放弃生命的那一刻,都还是懵的。
他们完全不明白,一直以来,孩子到底都在想些什么,更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表面上看,大部分悲剧的诱因,要么是手机被父母没收,要么是成绩不佳被父母责骂,等等,但这些原因真的只是表面原因而已,亲子之间长久以来的“零沟通”才是问题所在。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信任且依恋父母的。最开始提到的那位朋友,她女儿小时候也曾经是她的小跟班,只盼着妈妈能多陪自己一会儿。
那些从不主动跟父母说话的小学生,也不是从出生就不愿意跟父母说话的。
可是后来为什么孩子会开始拒绝与父母交流了呢?
不少父母总会不自觉地想要控制孩子,但其实控制本身就是亲子关系的一剂毒药。
当控制的意愿占了主导,父母关注的焦点就不再是孩子怎么想,需要什么,而是他应该怎么样。
曾经有一个上初中的孩子给我们写信,说自己的父母总是为他决定一切,根本不管他怎么想,只把他们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强加给他。
他说他也知道父母是为了他好,可是他就是觉得很痛苦,他也曾经尝试过与父母沟通,但父母根本就不听他的,以至于他现在完全不想跟父母说话。
因为他知道,说了也是对牛弹琴,不如不说,还少些气闷。
长期忽视也是让孩子对父母紧闭心门的原因之一。父母从来不认为孩子能有什么“大事”,所以,往往也不会把孩子的问题真正当回事。
当孩子迫不及待希望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甚至期待父母能给予自己指导和帮助时,父母因为忙,或是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一桩”而态度敷衍,也会打击到孩子主动沟通的积极性,甚至丧失孩子的信任。
孩子难过时,你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高兴时,你又说,这点小事就骄傲成这样;孩子遇到困难了,你还是说,小事一桩,自己想办法解决……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是否还有继续跟对方交流的心情?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你是否还有信心对方真的能给你帮助而不是再补一刀呢?
其实,谁会不愿意与能够认真倾听自己,并总能给出有效意见和帮助的父母,一起讨论自己所遇到的难题呢?
通常,当一个孩子开始对最亲近的父母紧闭心门时,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就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无意中,已经丢掉了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如何做一个孩子值得信任也始终信任的父母?
这不是简单把“有事情要告诉爸妈”挂在嘴边就可以的。信任很珍贵,但也很脆弱。
首先,父母需要懂得边界。可这也是中国家庭普遍缺乏的。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就没有很明晰的界限意识,缺乏边界感,因此,在下一代身上,也很容易代入过度,生出控制欲。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自我意识也会不断发展,如果父母缺乏边界感,很容易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激烈的冲突。
所谓青春期的叛逆,也大多源于这样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
其次,要做孩子信得过的人。
几个月前,26岁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因13岁被补习老师诱奸而长期抑郁,最终自杀。
特别让我唏嘘心疼的一个细节是,她曾隐晦地向母亲发出过求救信号,可她妈妈不仅没听出她话里的试探,还一脸不屑地说,这女生怎么小小年纪就这么“骚”。
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她对妈妈的信任堵了回去,也让她失去了被救赎的机会。
如果妈妈能成为她信得过的人,她能够相信妈妈可以帮助她,而不是在她的伤口上不停地撒盐,也许,事情不会发展到如此悲剧的结局。
关心和尊重是得到孩子信任的基础。
这里说的关心,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的物质关心,更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心。
只有真正的关心,才有可能洞悉孩子正处在麻烦和困难中,及早引导孩子,并给予他支持和帮助。
这样的关心也能进一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心,相信任何时候,父母都是自己坚实的后盾。
也只有足够的尊重,才能够做到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不去轻易评判他,随便给他贴标签。
即便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需要引导,也不随意打骂侮辱,而是先想办法了解孩子的内心。
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实际上已经代表了对父母无声的“抗议”,不去找到症结所在而只是粗暴、草率地应对,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
趁现在还来得及,不要让你的忽视和控制,把孩子变成了那个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健康成长,与父母和谐相处首先爱熊宝,帮助每一位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