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为了孩子
(接昨天)分床睡的前几天,我担心孩子有什么不适应,半夜老睡不踏实,常常在半夜起来,看看娃睡的怎样,有好几次迷迷糊糊的起来,看见母亲在给孩子掖被子。潇潇睡觉特别不老实,每次睡着后,都是人在床这头,被子在床那头。母亲非常清楚,有时候母亲也会看见我,我们娘两就像电影里特工对暗号,互相瞅一眼,又蹑手蹑脚的各自回去,关门的时候,都是用极小的力。
有时候我会等母亲先进去了,我再回去。躺在床上半天睡不着,心疼母亲,年龄这么大了,照顾了我,还要照顾我的孩子。其实我知道母亲是不愿意和孩子分开睡的,6年的相依为命,孩子习惯了她,她也习惯了孩子,与其说孩子离不开母亲,更不如说是母亲离不来孩子。她本应是最不舍的,可她却依然没有任何犹豫的同意了。我能感受到母亲的不舍,虽然仅仅是一个屋的距离,但分出去的那一刻,在她心理却仿佛和孩子之间也筑一道墙。虽然我明白母亲的感受,也知道母亲肯定也睡不好,可为了孩子,我必须这么做。

必须拿掉这个保护伞
孩子过去在老家,由于母亲不懂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恣意的纵贯,养成了好多不好的习惯,例如:从不刷牙,从不自己穿衣服、梳头、叠被子。幼儿园的作业也是母亲找别人帮忙做的,自己从来不动手,所有的一切全是母亲代劳。遇到自己爱吃的,就可劲的吃,遇到自己不爱吃的,一口都不动。每次洗头更是一场提入日程的巨型工程,从周一一直持续到周末,也许还只是个计划,理发更成了全家挥之不去的痛,理发店的凳子从没坐过五分钟,去之前更是各种抗拒各种闹!
孩子刚来西安的几天,我试着让她自己做一些事,可孩子刚尝试了一次,感觉干不好,就不干了,再逼就开始哭,哭声还没发出来呢,母亲就急忙忙的帮孩子干了。边干还边教育我,“这样对孩子不好,万一把孩子气出个毛病咋办,教育孩子也没你这样教育的,慢慢来么,谁一口能吃个胖子”。孩子看着母亲在那收拾我,也不哭了,站那直勾勾的瞪着眼睛看。
这次事件让我认识到,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母亲的问题。只有先把孩子的保护伞拿掉才能真正进入管孩子的阶段。于是在一个下午,我同母亲进行了苦口婆心的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谈判,我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谈未来、画蓝图,并结合以前孩子幼儿园同学的例子,终于让母亲认识到,孩子该管了,并答应以后管孩子这件事上她不再管了。我总算松了口气,赶紧找杯子喝了满满一杯水,才把嗓子的燥热压下。

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从此家里孩子的教育进入了“我的时代”。刚开始我也舍不得真正的管教孩子,只是给她安排一些具体的事,可效果并不理想。上学后,作业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要不是前几天老师专门发信息,强调孩子得20分的事,我还会缓慢的对孩子进行影响式教育。现在不得不进行见效更快的改造式教育。
无论哪种教育方式,它都有个前提,必须爱孩子,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父母只有爱孩子才能有足够的耐心观察她、了解她,而不仅仅看到的是她满身的毛病;父母只有爱孩子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用在孩子的身上,发现她有什么问题时及时的巧妙引导她,而不仅仅是暴力的谩骂;父母只有爱孩子,才能深切的觉察出在孩子的管教上,什么时间该紧,什么时间该松,什么时间该表扬,什么时间该批评,而不仅仅是一味的夸奖或者一味的批评。
要想改变孩子第一步必须让她学会独立,床已经分了,形式上做出了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把这个形式进行到底,继续加固他的心智模式。
床分了,那么她的一切是否都应该分了,
一切都分了,是否就该自己管理自己的东西了,
自己都管理自己的东西了,是否应该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
东西自己整理了,是否个人卫生也该自己收拾了
个人卫生都自己收拾了,是否作业也该自己完成了。
用事来教育人,比说一百次效果都好,好的性格从来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当然在让孩子一步步完成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更要运用一些方式方法。但具体什么点用什么方法,那就要家长用细致的心具体觉察。
怎么加固孩子的独立性,并以这个点撬动她的整个心智模式呢,我是怎样让孩子短期内学会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梳头、自己洗头、自己完成作业,成绩直接上升到90左右,后面的日子慢慢分享。

编后语:今晚的分享到此结束,欢迎家长们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教育孩子遇到的问题,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孩子一切的行为,都是由思维决定的。思维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养成,又是孩子终身的财富。(明晚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