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年级《校园》主题为例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个“渐”的过程,需要文火慢炖,微雨渐润。
新课标倡导我们“用教材教”、“ 教材是资源之一,真正的学习生活是儿童的生活”,教材虽是重要资源,但关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却难以“一本毕功”。
一、“用教材教”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教好教材。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资源。尽管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有自身的缺憾,但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套教材都是围绕着课标编写的,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结构及编写的意图等,才能将新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章节和每一堂课,从而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好、用好教材是基础,“用教材教”是教学的较高境界。
二、走出“教材”,拓宽视野。
在教好、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我们通过整合一年级上册的《道法》前一、二单元和一年级上册《语文》两个识字单元,结合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丰富了“生活识字”通过逛校园的功能分区、公共场所,来熟悉校园,产生词卡丰富生活识字的形式,孩子们要开展校园新生活,先从认识新朋友开始。我们设计了“破冰游戏”。先进行水果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先熟悉起来,学生绘制“这就是我”的作品单,完成后拿着作品单在班级内进行分享。我们还跟孩子们来到操场,通过“甜甜圈”游戏,增进孩子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真实情境下,开展教学活动
在带学生认识校园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认识功能区域和采访校园岗位对“校园”各部门的组成及每个人不同的分工和职责有所了解。我们的每个活动通过学生在真实活动中参与。活动前期,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制定公约(活动的纪律);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带着这三个问题出发;回到教室老师带领学生利用Y图、思维图等工具进行信息梳理,教师通过此卡梳理,来达成孩子们的识字目标,孩子们通过绘制作品单等方式整理信息,最后,借助作品单进行分享(口语表达)。我们的活动都紧紧围绕本质理解、抓住核心要素、激发兴趣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乐中思。
四、真实表现性任务。
在经过这一系列探究活动后,学生就可以完成“小导游”的最终表现性任务。在“小导游”活动中,学生需要制定导游路线,考察他们的方向和位置;设计导游词,考察学生对“校园”的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作为导游,学生要有导游所具备的“主人公”精神,能够大方、自信、积极、阳光的向“游客”介绍。知识可以塞进脑袋,但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力量需要日积月累。
五、塑造品格,培养能力
活动进行到这里,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也差不过度过五至六周,学生在探究中对校园越来越熟悉,对责任有了认识,他们作为班级的一员,应该为班级做一些什么呢?我们组织了“班级志愿岗”竞选。我们通过头脑风暴,发现我们可以为班级做点什么?形成我们的班级志愿岗,学生通过竞选的方式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职位。这样竞选的方式会让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获得岗位后也会更加珍惜,更加有责任感。
探究活动旨在让教育自然发生,孩子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以语文为例,通过每个探究活动,我们认识了大量的生字,每个主题单元平均认识400-500字。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速度,这使学生能够更多更快的进行海量阅读。
通过整合教材,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塑造孩子的品格,达成概念理解,在生活中学习、应用、迁移。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01537/aa5ee019b865bf3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