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
不重视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
不展示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
简化人民的思想,充实他们的肚腹,弱化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
总是要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并结识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枉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我的心得体会: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无为的思想。这一思想主张对我们的立身处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见素抱朴】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抱:遵守。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见素抱朴即“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的意思。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无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学,人性本是纯洁质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不会视而不见,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如果社会出现贪欲的风气,会挑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导致天下大乱。
【少私寡欲】寡:少。欲:欲望。少私寡欲即减少私欲之意。老子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应当不遵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
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执政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的纷争。
【清静无为】出自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清静无为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枉为,不非为,最好是清净无为,在老子看来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神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自然的规律。
顺应自然规律,使人人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强健、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