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四两拨千斤的案例

作者: 阿中2016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21:45 被阅读0次

在“铅笔经济研究所”公众号上看了一篇李子暘的文章,《经济学如何帮助英美在二战打赢德国》,很有意思。

话说战争到了1943年,盟军已经逐渐掌握主动权,盟军的飞机已经可以大规模轰炸德国本土。但,制空权还未被盟军掌控,因此飞到德国上空的盟军飞机有很大部分被德军战斗机给击毁打残。毋庸置疑,轰炸很重要,因此英美两国就算损失很大也得继续实施轰炸。

英军和美军的轰炸方式是不同的。英军喜欢在黑夜中飞去德国扔炸弹,好处是德军战斗机两眼一抹黑没法攻击,但投弹效果很差,当时没有精准智能和导航武器,都是看谁的眼睛尖,英军也是两眼一抹黑,因此大多炸了白炸(影片《虎口脱险》中的英军轰炸机就是在晚上轰炸被高射炮击中,机长和战友跳伞然后有了鸳鸯茶呀鸳鸯梦);美军喜欢白天去轰炸,好处是投弹精准度高,很多能命中目标,但轰炸机也成为了德战斗机的靶子,美军轰炸机损失率很高,就算上下左右前后都有机枪的B-17轰炸机都没法有效自保(影片《英烈的岁月》中的美军轰炸机就是白天去轰炸,一路要与德战斗机搏斗,然后在高射炮弹的爆炸声和冲击波中进行目测投弹)。

德国是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德国全境遍布各种类型的工厂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有很强的维修恢复能力,英美飞机一走,它们又能开工了。炸了这么多次,英美两国就要算算账了,德军在前线的坦克、大炮、飞机还在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而英美两国的炸弹扔了不少废不少钱倒是小事,飞机和机组人员损失惨重那是大事,成本和收益,算不过来,亏哪,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啊。怎么办?轰炸还是得轰炸,但轰炸目标得找关键的,得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标,这些关键点如果被轰瘫痪了,整个德国工业体系、军工体系就会被割裂,从而也瘫痪了。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在高度相关的情况下,每个工业部门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部门,因此,肯定存在某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一旦没破坏掉,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说是这么说,但如何找出这些关键点,那就复杂了,得全面彻底的分析这个非常复杂的德国工业体系。

好在美国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叫列昂惕夫,这老兄是俄裔,在苏联读书上大学,后来移居美国。他搞了个投入产出分析法,这个投入产出分析法就是研究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某一部分的改变是如何从一个部门传输到另一个部门,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具体来说,这个方法是采用表格的方法,把经济体系中的各个部门的生产量和消费量联结起来,以此来观察某一数值的改变将引起其他数值的相应变化。列昂惕夫对德国工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最后发现,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工业部门,竟然是整个德国军事工业的枢纽所在!那是命门啊!那命门是:滚珠轴承!

这滚珠轴承我们都见过,是不太起眼,大家都会忽略它。呵呵,越不起眼的玩意越关键,就像水一样、空气一样,当我们失去水、失去空气,才知道它们的价值。后面的故事是,盟军找到了德国滚珠轴承的生产中心,一座名叫施韦因富特的小城市,人口只有4万人,德国真会搞隐藏哈,这个城市的滚珠轴承的产量占德国总产量的55.2%!目标明确,英国皇家空军美国空军的轰炸机编队起飞,对这个城市狂轰滥炸,彻底把滚珠轴承的生产给炸瘫了。当然,盟军的轰炸机也损失非常惨重(损失125架B-17,970+机组成员牺牲、被俘或失踪),但值得。之后,德军一下子缺少了大量补给,新飞机、新坦克、新大炮补充的很慢很慢,一度以机械化闪电战自诩德尔德军像被斩断了双脚,有时竟然只能用骡马来完成部队的集结。德军机动能力差,在战场上越来越被动。

由此得到:

1、知识,不仅可以带来力量、创造财富,还能拯救生命、加速战争结束的进程。

2、抓重要的事、关键的事,解决它,就能撬动杠杆,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最后补充两句:

1、1973年,列昂惕夫因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熊彼特是列昂惕夫的同事,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是列昂惕夫的学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战中四两拨千斤的案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xk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