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
这些古代名人大咖,共同演绎了一段关于“她”的精彩传奇!

这些古代名人大咖,共同演绎了一段关于“她”的精彩传奇!

作者: 茶边求 | 来源:发表于2017-11-24 19:56 被阅读55次

    哥窑瓷器一直都以“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全世界无数陶瓷爱好者的目光。

    但有关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和确切生产年代一直都没有定论,因而也造成了多年来哥窑瓷器身世的谜团。

    近期,故宫博物院举办哥窑瓷器专项展览,精美绝伦的哥窑艺术品不仅引人入胜,更是牵出了他背后封存千百年之久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长颈瓶

    典故中的哥窑

    01

    公元1355年(元朝至正十五年)

    一天,杭州的古玩街市上人头攒动,一个身穿青灰色长衫的书生正闲庭信步,不时左顾右盼。

    忽然间,他停住脚步,一件香鼎映入眼帘。他心中窃喜,这不正是“哥哥洞窑”吗!

    他迟疑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还是买下了这件香鼎。

    回到家中细细品玩,香鼎看上去质地犹新,可观察釉色又很莹润,给人一种年代感。

    孔齐心中忐忑,于是,他拿出手机将器物拍照并发送给在远在宜兴的好友王德翁。

    王德翁打开微信一看,此器确有来头,但仅凭照片又不敢妄下结论,万一鉴别有误岂不坏了兄弟情义。

    细心的王德翁只是告诉他:如今有很多哥哥窑器物和以往的官窑器很接近,必须仔细分辨才行。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灰青釉双耳三足鼎

    这段亲身经历记录于孔齐自己的作品《至正直记》中,并作为最早的有关哥窑的记载流传下来。

    这段记载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哥哥窑”或“哥哥洞窑”都是至正年间人们所共知的窑器名称

    哥哥窑(哥哥洞窑)器物在至正年间还在生产

    他和官窑很类似,并且有古今之别

    02

    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

    当时古董圈的大咖曹昭,根据自己多年见闻并查阅诸多论文著作,终于写成了我国古器物的第一本专著《格古要论》。

    他在书中提到:“旧哥哥窑”釉色青,色调浓淡不一,具备“紫口铁足”的特点,如今少见。

    批量出现的哥窑器物是元朝末新烧的,胎土粗糙,釉色也不好。

    但曹昭原文或有疏漏,“旧哥哥窑出”后面有空缺。在后世其他版本的《格古要论》中,在“旧哥哥窑出”后面故意注明空缺,以示不明。

    也就是说,明初已经认识到哥哥窑有新旧之分,而且已不知道其产地。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米黄釉五足洗

    03

    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二月)

    明成祖朱棣外出北巡,由儿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监国。

    朱高炽和父亲朱棣迥然不同,他性格儒雅沉静,平日喜好读书,重视文人阶层。

    不过更重要的是,他也酷爱古董!

    在他做皇太子时曾经6次监国,1409年是他第一次监理朝政。

    “老爸不在家,终于能由着性子玩儿一把了”

    自己心中多年的梦想如泉涌般迸发,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复制哥窑器!”

    当时他身边的一位马仔王汝玉非常支持老板的想法,并且积极鼓励他:“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

    朱高炽随即命令御窑厂攻克技术难关,复制古哥窑器物。他们很幸运,在此后不久就成功仿制了哥窑器。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哥釉碗

    这段典故记载于明弘治年间成书的《皇明纪略》,作者曾是当时四川的一位地级市市长皇甫录,因天灾人祸被弹劾,解甲归田后成为了一名专职作家。

    这段典故告诉我们:

    哥窑在永乐七年以前很久一段时间就停止生产了,也无法得到其作品,就连明仁宗都要想办法复制。

    另外,第一次出现了“哥窑”的说法,已不再是以往的“哥哥窑”、“哥哥洞窑”。

    哥窑产地的记载

    01

    公元1539年(嘉靖十八年)

    出身魔都的一位正部级官员太常卿陆深,写成了著作《春风堂随笔》。

    书中描述了他对哥窑的认知:

    浅白色,釉面有断纹,称作“百圾碎”。宋代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两,都是浙江龙泉县人,负责管理龙泉琉田窑。

    弟弟烧制的青瓷如美玉,逼格很高,类似官窑。哥哥烧制的青瓷色淡,称作哥窑。

    汪兴祖墓出土哥窑青釉葵口盘

    02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

    风靡一时的刊物《七修类稿续稿》正式发行,书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哥窑和龙泉窑都出自浙江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他们各自负责一个瓷窑,哥哥管理的叫做哥窑,弟弟管理的称作龙泉窑。

    产品都是青瓷,颜色浓淡不一,器物底部一圈儿都呈铁色,在以前这叫做“紫足”,如今很少见到了。

    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青釉葵口碗

    只有制作精致,釉色纯净的产品才是最珍贵的。哥窑的特点是表面有很多断纹,叫做“百圾破”。至今,龙泉市一带的人还称其为章窑。

    不仅在嘉靖年间,此后明清流传的很多文献都有类似的描述,内容大同小异,都认为哥窑的产地在龙泉县,烧制于龙泉窑。舍爷在此不一一列举。

    就拿部级干部陆深来说吧,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但他毕竟不是古董鉴赏家,而且他描述的也是三百年前流传的故事。

    既然是随笔,陆大人也许只是道听途说,这其中不免会产生不实之处。

    窑址发掘 端倪初现

    01

    光阴飞逝,一不小心流转至改革开放的90年代。

    199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杭州凤凰山下发现了名为“老虎洞”的窑址。由于常年烧制瓷器,这里堆积了好几层瓷器碎片和生产工具组成的“文化层”。

    就像芝士汉堡一样,一层压着一层,并且能清楚的反映每一层的早晚关系。

    老虎洞窑址地层示意图

    其中的元代晚期地层中出土有传世风格的哥窑瓷器碎片,还伴随有八思巴文“章”姓窑具一起出土。

    八思巴文:1269年元朝“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中的百家姓推行时间在1325年之后。

    老虎洞窑址出土哥窑三足残器 老虎洞窑址出土八思巴文“章氏”支钉

    这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传世哥窑瓷器可能产于杭州老虎洞窑址,时代应该在元代后期。

    并非很多文献所说的龙泉县,或者龙泉窑,这种说法应为古人以讹传讹,但章氏烧制哥窑瓷器并非无稽之谈。

    02

    就跟去医院照CT、核磁一样

    此后不久,老虎洞窑址出土的“哥窑瓷片”被带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了成分化验。

    结果显示,哥窑瓷片的胎釉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和北京故宫提供的传世哥窑,以及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哥窑瓷片很接近。

    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出土哥窑瓷片

    也就是说,所谓传世哥窑和元大都出土哥窑瓷片,可以认为就是元代老虎洞窑址烧制的。这个结论有效补充了老虎洞窑址出土哥窑瓷片的结论。

    近年墓葬出土情况

    01

    公元1351年,魔都上海

    一个出身官宦世家的人物——任明与世长辞,他被安葬于任氏家族墓地中。

    在他的墓室中,家人还特意在一块砖石上刻出了他的简历。从简历上得知,他过继到姑姑家为子,因而改性陈,曾调过几次工作,做过局级干部……

    不过,更为人瞩目的是,他还是元代著名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的侄子。他的大伯任仁发有很多珍贵作品流传于世,收藏于如今的各大博物馆中。

    也许是家族基因的影响,任明也爱好艺术品,按照他的嘱托,家人将其生前最喜爱的数件瓷器同他一起长眠于上海青浦区的古墓中。

    这其中就包含8件哥窑瓷器,而且极具逼格,与故宫传世哥窑瓷器风格类似,这些瓷器至少烧造于1351年之前,也就是元代晚期以前。

    任明墓出土哥窑贯耳瓶

    并且与哥窑瓷一同被埋葬的还有数件景德镇卵白釉瓷、青白瓷,以及龙泉窑青瓷,这些瓷器都是典型的元代风格。

    也有理由相信,这些哥窑瓷器是南宋官窑器随时代发展的产物,因为老虎洞窑址的“芝士汉堡”层中最早一级地层处于南宋修内司官窑瓷的生产阶段。

    而且这8件哥窑瓷器中,有的外观特点和官窑很接近几乎无法区分,这也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官哥不分”现象。

    任明墓胆瓶(左)和南宋官窑瓷器(右)

    上文所述,孔齐的好友王德翁其实也是困于“官哥不分”。而任局长的哥窑藏品正是处在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哥窑的过渡阶段。

    02

    公元1371年,四川

    金鼓连天,天昏地暗,一场明军与元军的血战正在上演。

    嗖的一声!一块邪恶的飞石击在明军大将汪兴祖的身上,将军应声倒地,顿时血肉模糊……

    将军的尸体被“复兴号”特快马车连夜运往南京,安葬于中央门外的土丘上。为了表彰他东征西战的功绩,显赫的身份自然不必说,就连墓室都是四居室上下两层的复式公寓。

    墓室中出土了很多珍惜文物,其中也包括11件哥窑瓷器。

    汪兴祖墓出土哥窑青釉葵口盘

    这些哥窑瓷器釉色不一而足,有的呈浅青色泛黄,有的正如上文陆大人所讲的“浅白色”。

    但这些哥窑瓷器和任明的哥窑有些差别,釉色和开片纹特点不尽相同,随葬的时间也较之完了20年。

    这也许就是古董大咖曹昭所说的批量生产、元末新烧、釉色也不好的一类哥窑器。

    以汪将军的功名地位想要随葬更为精美的瓷器应该不成问题,至少不会比魔都的任局长差吧。

    汪兴祖墓和任明墓出土哥窑瓷器对比图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应该是哥窑瓷器的制作水平或工艺特征在汪将军下葬之时又发生了变化。

    回到古人的记忆

    01

    公元1591年(万历十九年)

    杭州西湖畔一个原本幽静的山庄,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围的水泄不通,保安还在尽力维持现场秩序。

    有的人还在焦急的等待,也有人拿起手机无聊的在翻看着什么……

    原来,这里是大明朝著名影视编剧兼诗人、养生学家、鉴赏家高濂的读者见面会!

    他的巨著《遵生八笺》出版了,全书共分为八个分册,其中一册《燕闲清赏笺》汇集了他对各种古董器具的鉴别及赏玩认知。

    也正是这本书的问世,才使得明朝古董圈儿对哥窑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高濂在文中指出,官窑和哥窑特征基本相同,官窑瓷器是官方掌控的,烧制于修内司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山下。

    瓷土类紫色,所以器物底足呈现铁一样的颜色,在烧制过程中釉水往下流导致器物口部釉薄,所以微露出紫色痕迹。这就是当时所说的“紫口铁足”现象。

    哥窑 青釉葵口碗

    哥窑是私人承包经营的,瓷器制作原料也在凤凰山下,但瓷釉的质量不如官窑的好。

    02

    公元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

    时隔六载,又一部名人佳作《广志绎》正式发行了,作者是大明朝头号旅行家、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

    在万历朝,各大V都争相报道他的事迹,就连标题出现他的名字,也时常成为10万+的爆款文章,庞大的粉丝数量自然不必多说。

    由于王士性常年在各地衙门当公务员,工作之余不忘祖国大好河山,游遍五湖四海,将所见所闻、民风物产集成大作《广志绎》。

    重点来了,《广志绎》当中同样记载了他对哥窑的理解:

    官窑、哥窑都是在宋代烧造于杭州凤凰山下,特征是“紫口铁足”。后来因为胎土原料开发殆尽,之后就不再生产了。

    王士性再次肯定了高濂的说法,两人都认为哥窑产于杭州凤凰上,具备“紫口铁足”的特征。

    这就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验结果不谋而合,都论证了哥窑瓷器产于杭州凤凰山。

    结合凤凰山老虎洞窑址的考古挖掘报告来看,哥窑瓷器就是南宋官窑瓷器继续在元代烧制的产品。

    或许由于制瓷原料的短缺,加上元末战争的袭扰,导致哥窑产品最终停烧。

    彼时,原版的哥窑瓷器质量已经下降,这就佐证了曹昭的说法:元末新烧,质量不好。

    也难怪明仁宗朱高炽都要仿制哥窑了。

    此后,明清历代官窑作品中都有仿制哥窑瓷器的作品出现,并且生产于景德镇御窑厂。

    清代仿哥窑象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些古代名人大咖,共同演绎了一段关于“她”的精彩传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gf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