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
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匈奴呼韩邪单于抵达五原边塞,表示愿奉献本国珍宝,于甘露三年正月来长安朝见汉宣帝。
汉宣帝下诏命主管官员商议朝见仪式。
丞相、御史大夫都说:“依古代圣王的制度,先京师而后诸侯,先诸侯而后夷狄。匈奴单于前来朝贺,其礼仪应与诸侯王相同,位次排在诸侯王之后。”
太子太傅萧望之认为:“单于不奉汉朝正朔,本不是我国的臣属,所以称为匹敌之国,应不用臣属的礼仪对待他,使其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外夷向我国低头,自愿居于藩属地位;我国谦让,不以臣属之礼对待他,为的是笼络于他,显示我国的谦虚大度。《尚书》有言:‘戎狄外族很难驯服。’说明外夷的归附反复无常。如果将来匈奴的后代子孙突然像飞鸟远窜、老鼠潜伏一般不再前来朝见进贡,也不算我国的背叛之臣,这才是万代的长远策略。”
汉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意见,下诏说:“匈奴单于自称我国北方藩属,将于明年正月初一前来朝见。朕的恩德不够,不能受此隆重大礼。应以国宾之礼相待,使单于的位次在诸侯王之上,拜谒时只称臣,不具名。”
[点评]
孔子说,为政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真的很重要,这是一个战略层次的大问题。
单于来降,该给他什么名分?
丞相和御史认为,给诸侯王名分,但是比国内诸侯王低一级。萧望之认为,不是臣子的名分,而是自愿归附的“外人”,要比诸侯王高一级。
萧望之的见识,比丞相、御史要高出许多。
看一个战略问题,有两个关键:一是你能往后看到几步,二是你能算清楚自己能做到哪一步。发生一件事情,马上就要思考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后果?它未来会怎么发展?我如何应对?能不能应对?
匈奴现在势弱服软来朝,如果有一天,他又强大了不来朝怎么办?如果接受他是和诸侯封国一样的臣子,甚至地位比封国国君还低一级,那么他不来朝见,就必须讨伐。不讨伐,就没法对其他诸侯国交待了。那么,又讨伐得了吗?值得讨伐吗?所以,给予更高的名分,反而为以后留出更机动的战略空间。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
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见,拜见汉宣帝时,自称藩臣而不称名字。汉宣帝赐给他冠带、官服,黄金印玺、绿色绶带,玉石装饰的宝剑、佩刀、一张弓、四十八支箭,十支有戟套的长戟,安车一辆,马鞍马辔一套,马十五匹,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衫被褥七十一套,锦锈、绸缎、各种细绢八千匹,丝绵六千斤。朝会典礼结束后,汉宣帝派使臣带领单于先至长平阪住宿,自己也从甘泉前往池阳宫住宿。汉宣帝登上长平阪,下诏命单于不必参拜,允许单于左右的大臣列队观瞻,蛮夷各国的国君,各诸侯王、列侯等数万人,全部来到渭桥下夹道迎接。汉宣帝登上渭桥,众人齐呼万岁。过后单于到长安居住。汉宣帝在建章宫设酒宴款待单于,请他观赏珍宝。二月,送单于回国。单于自己请求:“希望留居于大沙漠之南的光禄塞下,遇有紧急情况,退入汉受降城自保。”
汉宣帝派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又征发边疆各郡数以千计的士兵、马匹,送单于出朔方郡鸡鹿塞。下诏命董忠等留下保卫单于,帮助单于征讨不服其统治的匈奴人,又转运边疆的谷米干粮,前后共三万四千斛,供给匈奴人食用。以前,自乌孙以西直到安息,与匈奴接近的西域各国,全都畏惧匈奴,轻视汉朝;自呼韩邪单于至汉朝朝见后,则全部遵从汉朝号令了。
[点评]
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汗国全部人民牲畜向汉朝投降。这是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这一次朝觐对西域各国是一个晴天霹雳般的震撼,他们认为绝不可抗拒的庞大的匈奴汗国,竟被中国征服。
自公元前3世纪匈奴开始南下侵略中原开始,秦汉,主要是西汉和匈奴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争斗,终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北边的外患,终于解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