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终于幼儿园毕业了,一上午的活动丰富多彩,家长和孩子一片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班毕业班老师串讲了一个祝福稿,其中讲到老师再没有机会陪你们一起学习、玩耍,希望你们升入小学后越来越好,孩子们竟然哭得稀里哗啦。孩子们真的有用心感受老师话里的期待和祝福。她们真的就这么长大了!
毕业典礼之后,老师留出了拍照环节,每一个孩子手里高举着毕业证书奔向爸爸或妈妈的怀抱,我们紧紧相拥,那一刻彼此没有一句话语,但是积蓄的情感爆棚。这样的毕业照仪式感让人印象深刻,远比典礼一开始的活动让人感动!毕业典礼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齐心协力向前冲”一队五组家庭,孩子跟在家长后面,拉着一个闭环前进,孩子个子低,只是跟在家长后面走,没有参与度;“连体传送带”还不错,需要家长和孩子手拉手不松开,传送呼啦圈,孩子和家长配合度高、参与度高;“吹气球”和“踩气球”:吹气球时,家长使劲吹并系在一根绳子上,孩子在一旁拍手加油干着急,吹好后家长抱起孩子踩气球,孩子瞬间活力爆棚。首先我觉得活动用心和设置很好,但是脑海里却不断联系起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的家长过渡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的话题。
家长总是以大人的视角评判孩子的作业,不仅家庭作业完成度要高,手工作业也要亲自动手取代孩子交出让家长自己满意的作品。我在专家讲座中也意识到很多家长和老师甚至学校将家校合作的理念歪曲了,就像孩子今天的毕业典礼,如果校方设置一些例如让孩子比赛跑步、系鞋带、接龙背诵古诗等孩子参与度较高的节目,不需要太热闹,孩子是主角、家长拍手鼓励,我想孩子们会更沉浸其中。又想到曾经网上盛行的外国的一所幼儿园孩子们毕业典礼的视频,一个孩子挑战“跳马”,他终于在摔倒和不断的鼓励声中挑战成功,所有人给予孩子最热烈的掌声祝福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也许那才是留在孩子心里最重要的启示。反观我们的家校合作,孩子们交回学校的手工作品、软笔书法都由家长代劳,我们只是沉浸在“表面的好”的教育,学校专门打造一间展览室陈列这些一看就不是孩子个人努力完成的作品。参观者在夸耀好看的同时却缺乏认同和欣赏。我们大概忘记了我们曾经讲过和听过无数遍的“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虽然是最丑陋的,但是,那是他自己动手实践的结果,如果让我们面对他没有带到学校的两个更丑陋的小板凳说点什么,我们又会说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