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灯芯花颜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582/11b99447f373fcab.jpg)
“我虽然没有叹息过,但叹息却堆在我的心里”,国宝级的国学泰斗青春成长岁月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 天气:晴
叔父季嗣诚催促返乡成亲的话语让季羡林内心产生了波澜。
被季家相中做媳妇的姑娘叫彭德华,是叔父季嗣诚黄河河务局同事的三女儿,彭季两家既是同事,又是邻居,私交甚好。
对彭德华的言行举止,叔父一直是看在眼里的。这个女孩虽然大了季羡林4岁,但总归是知根知底,受过一些小学教育,性格乖巧温和,圆圆的脸庞上经常挂着浅浅的笑容,非常合适做一个家庭中本份老实的女人。
彭德华听说父亲将她许配给季羡林时,心中甜蜜又欢喜,虽未曾近距离相见,但她对邻居家的这个才华横溢的俊秀少年郎早有所闻。在那个时代,22岁的年龄还能觅得如此的如意郎君,这真是老天给的眷顾。彭德华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长辈们的美意,敬重敬爱她这未来的夫君。
年轻的季羡林对这桩婚事却有自己的想法。在后来他的一篇散文《爱情》里谈到了他的婚恋观。
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才是“人间正道”。但是千万别浪费过多的时间,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觉得,两个人必须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这过程不必太长,短则半年,多则一年。余出来的时间应当用在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
到了现代,实行自由恋爱了,有的时候竟成了结婚是爱情的结束。西方和当前的中国,离婚率颇为可观。……不离婚只不过是外表上合而不离,实际上则各寻所欢而已。
看起来,季羡林当时对这桩传统婚事的态度是半推托半应允的。他应允是为了“人间正道”必须结婚,但对“叔父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又不满,认为男女双方至少要有一个相互接触和了解的过程。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自由恋爱衍生出的混乱复杂家庭关系表现出了担忧,内心本能又渴望有一个平稳和睦的小家庭。
自从6岁离开父母后,是叔父和婶娘把他抚养成人。内向和不善言词的季羡林对叔父慈爱严厉的家教一直是言听计从,这婚姻大事自然也是任由叔父一手安排,季羡林没有发言权,于是,父叔之命,媒妁之言,18岁的季羡林结婚了。
后来,季羡林用文字来形容他婚后的一段温馨时光。
“
有时候家人朋友团聚。烹饪都由婶母和德华主厨。饭菜上桌,众人狼吞虎咽,她们俩却往往是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脸上流露出极为怡悦的表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582/f3904789c4e93777.jpg)
1930年夏天,季羡林高中毕业了。当时的省立济南高级中学文理毕业生有一百多人,除了少数经济条件实在不允许的,有八九十人都是赶去北平报考大学,没听说有人报南京上海的。加上全国各地的考生,约有八九千人报考了北大清华,这是考生的必考大学。
即使考生自知庸陋,也无不想侥幸一试,这也是“一登龙门,声誉十倍”的事,谁也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最终,清华录取了约二百人,北大不及其半。山东省共录取了四人,准确说三人,因为季羡林一人同时考取了这两所大学。
当时社会上也如现在一样流行“铁饭碗”,一是邮政局,二是铁路局,三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皆因是由洋人掌握,那时老外属于“上帝”,无论时局社会多么动荡不安,老外是谁也不敢碰的。
所以本着就业是生存第一的原则,叔父希望季羡林能谋取洋人的“铁饭碗”,高中刚毕业便怂恿他去报考邮政局。面试时“老外”见季羡林清秀单薄,不善言词,不够灵活嘴甜,便没有通过,才有了后来的清华北大考取。
在选择是读北大还是清华的问题上,家庭内部讨论结果还是本着谋洋职的目的出发,当时的“留学热”不亚于今天,加之从小以来季羡林培养的英文底子,最终决定读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现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
清华大学前身是留美预备学堂,意思是培养人专门去美国留学的。若干年后再归国者,多为大学教授,有的成了大官。
同时并存的还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像西装革履里袭一长袍马褂的奇特机构,这个奇特机构却有闻名宇内的四大导师。他们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等季羡林选择读清华大学时,留美学堂和国学研究院已不存在,清华也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季羡林日后一直遗憾错过国学研究院的全盛时期。
选择西洋文学系看似很轻巧随意,可知当时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是名震神州,发聋振聩的院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3598582/96155a537997221d.jpg)
上一篇 青年季羡林(1)
下一篇 青年季羡林(3)
~~~~~无戒365挑战营第18天~~~~~
感谢您的阅读。请点击喜欢,谢谢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