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922/dbe9c947808f8dba.jpg)
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写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你可曾想到关于“读书”不正是这样。
我们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跌跌撞撞”选择自己喜欢的,尝试学会安下心、除去杂念。即使做不到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若心中能达到豁然开朗也未尝不可。
读书本应是我们四年的必修课,可是慢慢你会发现它其实只是有些人的选修课。读书更像谈恋爱般喜欢就会爱不释手,不喜欢就会敬而远之。
起初我是因为常常一个人独处太无聊,选择读书去消磨时间。之后因读了很多的书,自己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从而记录开始写作。最后读书与写作很自然的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读而有感去提笔,写而有感去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922/cfedc57f915a3baf.jpg)
相比较自己看见《大学二年我读了200多本书,给你推荐这7本》的深深折服,然而我们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本就很平常,我们在空闲时间也想偷个懒、也想和舍友玩几把游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更喜欢自己的读书方式:独处时就选择读书与写作,大四开始每三个星期必须读完一本书,书读两遍第一遍精读、第二遍泛读,第一遍读想法直接记录在书上、第二遍读整体总结归纳在本子或手机上。
大学四年相比于同理工科学院的同学我读书可能还说得过去,但相对于常去图书馆打卡的同学我读书就少之又少。
前些日子就“这个快时代,读一本书要花很长时间,这值得吗?”这个话题,俞敏洪这样讲:静下心来,花费很长时间阅读一本书,是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并且产生代沟的。有些书本身就值得一辈子认真读的,有些书可能只是一时的书,只要以最快的速度读完就好,书本身就分为需要快读的和需要慢读的。
读书本就是一个随心的事情,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爱好与追求,当然在你不知道读书会有什么好处时,尽可能的选择坚持读书。因为你不知道坚持读书更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机遇和运气都在悄悄靠近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922/3ea3ecfa9944cbbc.jpg)
一、读书
因为读书后有感而发才会写,所以最重要的关于读书书籍的选择我通常来自这三方面:第一,触之所及。对于你自己来讲本就有的书,只因你的懒散而从来没读过,所以因灰尘才显示的手印正是自救的开始。
第二,同学推荐。大一、二时因班里有两个刘同、卢思浩、大冰的铁粉,推荐我读了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卢思浩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大冰的《乖,摸摸头》。我们都是互相借看的,毕竟她俩排了很久才等到作家的亲笔签名,所以能成为同班同学我也很庆幸。
第三,自我寻求。因在微博看见张皓宸的酷字、文采,而读了《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因在《故事思维》中看见大量“影响力”的字眼,准备阅读畅销书籍《影响力》。因毕业步入社会和打字聊天的困惑,选择阅读了《沟通的艺术》。
若真的在你读完一本书,还去发愁再去选择哪一本书时,就有可能表明你并没有认真阅读。对我而言来说:“书会一本接一本的报道,我会一本一本的喜出望外”这正是读书带给我的真正乐趣。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越来越忙于工作,留给读书的时间自然就不断减少。而我关于读书阅读的方式有三种:第一,啃书。对于实体书本精读,逐字逐句的耐心阅读,手里拿着笔好的语句勾画、新的想法直接记录。
第二,碎片化。大四一年参加了熊猫书院为期十个月的读书打卡训练,每天按时学习、每周末进行小测试,碎片式阅读了三十六本书籍。
第三,APP式。电子阅读相对来说很方便,主要体现于泛读而不需深懂。早晨在“ZAKER”、“今日头条”看资讯,在简书、微信公众号看文章,在微博刷情感段子,在网易云音乐评论里看一个个深情的故事。
你会发现阅读获取信息已有多种方式,读书也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东西。“读”已成为人们的日常所需,谁都想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读书仿佛就是在偶遇自己的未来,从现实中看见文字的力量,从文字里又预判眼前的现在。
二、读书与写作
在我眼中读书与写作更像孪生兄弟般,你对哪个都不能一头偏爱。
只读书而不去写作,有时会因早已错过书中的宝藏而全然不知。写作需要深思才会有所发现,就像咖啡需要慢品才会懂得苦尽甘来。
只写作而不去读书,有时会因才思枯竭而匮乏停笔。写作更需要已读书为基础,幸运的话,你就能浅层次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有人问我为什么坚持写作? 我说:“独生子打发时间最好的办法,一写就几个小时。”
记得我小时候还去少年宫报班学习写作,慢慢地发现只要多读、广读书,心中有故事就能写得出。写作是读书的衍生品,就像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读书不一定会写作,而不读书一定不会写作。
三、读书与机遇
相比于谈“读书与机遇”更多是通过写作而具体体现的,但是写作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又与读书息息相关。
大一作为新生参加了2013届学院毕业典礼,并写了《青春如歌》成为第二个环节的诗歌朗诵部分,当听到四位同学充满激情朗诵自己写的诗、内心澎湃。因《青春如歌》得到了学院王书记的赏识,也因此在老师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人生道理。
大二参加《七天网》网站的诗歌比赛,偶然认识了学校文学院的学姐,因为常在校报看见她的文章所以就很佩服她的文采。最后才知道她是学院秦韵文学社的社长,我也因此没有经过初试、面试直接成为了文学社一员。
参加一个书评征文比赛,因不知道什么是书评从百度一点点开始了解,慢慢学习别人怎么写书,最后我就选择了写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书评,可惜投稿石沉大海。意外的是在校报4.23举办的“校读书日征文”活动中,我初次尝试投稿并幸运刊登。
大三开始在自己第20岁那天走进“简书”,之后不断地向大神学习写作、排版、深度,并且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走心、记录思想的文章”。从无到有、从一点点写到13万字并获得了一些机会:约过1次影评、可以长期进行书评约稿以及给3个微信公众号定期写稿。相比较曾经写作小白的我,现在似乎已有了几笔线条,但我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机遇并不是平白无故的,需要你善于发现时机并付诸行动。就像女生说:“我回到宿舍了”,其实就是想让你快去楼下等她。我们足够努力才会有把握发现机遇,然而并不可能让机遇在原地白白等你。
四、读书与朋友
读书认识到的最直接的朋友,就属作者和书中塑造的人物角色了。读书的时候我们会不自主把自己自定义为书中的角色,脑海中就已经跟着“他”剧情而起起伏伏。当然若能学会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更可以提前提高警惕、避免重蹈覆辙。
你会发现身边常常读书的人并不多,正因每个人的喜爱不同,有人说:“我读书根本就是催眠,一读就困。”还有人说:“我宁愿不逛街,在书店安安静静呆一下午。”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像“简书”这样的写作平台认识不在于学历、年龄、工作的简友们,大家在这里同台竞技,记录生活、心情、感想。
你会认识每天5:20日更的阿琴姑娘,你会认识很接地气的午后呓语,你会认识读通民国的麦芽,你会认识文采与摄影于一身的小灯泡,你会认识香港大学爱写诗的北海源,你会认识在简书第一个领你上路的小师傅医学院女神。
朋友总是不期而遇,寒暄几句又发现有太多的不熟悉。朋友总会真心相待,告诉你应该多一些华丽的辞藻、变得咬文嚼字一些。其实我们总是默默看着对方的文章、默默点着喜欢、默默地看着他们的进步,毕竟自己的内心也总是暖暖的。
五、读书与生活
莫言说:“对于年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你会发现往往你有了不同的生活经历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想,就像好友大萌从成都一路搭车到了拉萨现在到了尼泊尔,我相信这一路的风光、人情、故事足够他写一本好书。
戎林说:“创作需要认真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行动决定了一个人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决定了命运。”
读书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毛主席曾在长沙读书时就故意坐在闹市门口读书,以培养了自己看书的静心和恒心。众所周知毛主席在成为国家主席仍不忘每天读书,并把它看书的地方称为“菊香书斋”。
读书会使得生活更加诗意,诗与远方就不会再显得那么遥远。读书会使得你知生活、懂生活,更知朝代的更替、懂如今的不容易。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922/65073b3beebac388.jpg)
还记得清晨返校途中,这个男神从袋子里拿出书、翻到夹有书签那页,然后看了整整六站路的书,最后匆匆下车。而我在身后静静坐着,望着清晨的阳光打在他的书上、衣服上偷偷的拍了一张记录下来。
喜欢文章的赶紧帮我点个赞吧。❤
《大学生活和读书专题联合征文》活动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515f7f0a20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