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随笔?随嘛,就是随笔的随;笔,就是随笔的笔。——开个玩笑。
玩笑不是随便开的,目的是营造一个比较轻松的聊天气氛,就跟写随笔一样,无拘无束,轻松惬意。
一向主张不要把写作这事看得太严重,不主张一提笔就想把事情闹大,弄出什么意义来。写作就好比聊天,一个用手,一个用嘴。聊天时用不着正襟危坐,板着个脸:“注意,我要说话啦!”这样不好。聊天嘛,三两个好友在一起,有什么话说就是了。最好小声些,别影响到邻座。写作就是聊天。写随笔更是家长里短,东说南山西说海,随便。
有一天跟好友黄敬光,夏祥林喝茶,说起曾经开副杂店的往事。我说,做小生意做得久了,人会变得斤斤计较。没办法,卖一盒烟赚一毛钱,给朋友散烟,散一支就是一毛钱,散的是一盒烟的利润啊。敬光一听,立马附和道:一听你就是做过小生意的人,因为我也做过小生意,在和平街卖副杂。他接过我的话头,聊起了他做小生意的原因。祥林也做过小生意,数学系本科生,跟敬光是同一个专业的师兄弟,跑去开书报亭,卖的是故事类报刊,以及《知音》,《婚姻与家庭》等等。祥林爱上文学,而且混进金堂作协和成都市作协,大约跟生意有关,等顾客上门时,不晓得精读了多少故事和《婚姻与家庭》。如今不卖书了,不读《知音》了,没有可读之书了,只好追剧。祥林说,追剧等于读书,剧是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呵呵。人家本来就是误入文学,写着玩,也是好的。
那天,聊了生意便一齐感慨当年生活不易,感慨之后,聊到一边去了。
把那天聊的内容整理出来,就是一篇随笔。
又或者,每个人聊的内容单列出来,仍然是一小篇随笔。
随笔看似随意,假如写细一点,每个人的音容笑貌,做生意的“心得”:散烟时的肉痛;遇到熟人的尴尬;进货便宜、出货顺利的欣喜;结账时数钱的快乐抑或沮丧,等等。人物有了,画面有了,时代的烙印也有了,仁者可以从中见到“仁”,智者可以从中见到“智”。就算见不到什么意义,至少有趣。
如此说来,随笔的素材可谓比比皆是。
人老了,喜欢唠叨,还是那句话,平平常常的人,平平淡淡的日子,哪来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写日常,写柴米油盐、鸡零狗碎,这就是随笔。
随笔要“随”。
2023年11月11日于润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