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 一百八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语音整理
这一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涉及的人物比较多,除了直接参与对话的陈司败、孔子和巫马期以外,还和鲁昭公、吴孟子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必须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才能够准确地理解本章。
首先来看陈司败,一般认为他不是一个人名,而是国名+官名。在《论语集解》里明确说,司败,官名,陈大夫。这个官职相当于孔子曾经在鲁国担任过的司寇,类似于今天的司法部长。
再来看巫马期。巫马期,复姓巫马,名施,字子期,陈国人。孔子的学生,据说比孔子小了30岁。在整个《论语》里巫马期仅出现在本章,是唯一的一次。据《孔子家语》记载,巫马期受孔子之委派,到单邑去“观政”,就是考察他的师兄宓子贱的执政情况,可见孔子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
陈司败这个人似乎不太厚道,甚至说有点儿居心不良。他故意给孔子挖了一个坑,提出了一个问题“昭公知礼乎”。因为鲁昭公的行为一向是怪诞无礼,在春秋时候儿是很出名的。这个坑是怎么挖的呢?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鲁昭公的夫人,鲁哀公的嫡母,叫孟子,不是后来的那个“亚圣”。孟子去世以后,在《左传》里记录的比较隐晦,说“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公族为姬姓。吴为泰伯所立,也是姬姓。按照周礼规定,同姓不婚。鲁昭公娶吴女,明显有违周朝的礼制。
如果按照周朝的礼制,国君夫人的称号应该是娘家的国名+娘家的姓,鲁昭公夫人就应该称为吴姬。但是鲁昭公知道娶吴女有违礼法,不方便把他的夫人称为吴姬,而只是称她为孟子。孟,就是长女、大姑娘的意思。子,男女通称。所以说,吴女应该就是吴国公室家的长女。出于为国君避讳,《左转》隐晦地说“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
这时候的孔子已经出来做官了,职位就是鲁国的司寇,地位很高。所以孟子死的时候,孔子还去吊唁。本章所发生的对话大约就是在丧礼上,孔子遇见了陈司败。
孔子面对陈司败的这个刁难性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他知道昭公的这种做法是违背礼制的,但是臣为君讳,子为父隐,这是他的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他只能违心的回答,“知礼”。这是孔子赤裸裸地说了谎。陈司败看孔子这样回答,就知道自己得逞了,也没有多说。
然后又神秘兮兮地让孔子的弟子巫马期前来说话,“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这个“君子”指的是孔子。就是说,我听说你家孔老师为人正直,不会结党营私,现在却大白天说假话,难道他也有所偏袒吗?这明摆着是要让孔子难堪。巫马期面对这个问题也无言以对,转而回头告诉了自己的老师。
但是孔子却是很大度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丘”是孔子的名,按周礼,自称都称名,不称字,以示谦虚。
其实我们来分析一下,面对陈司败的问题,孔子无论怎么回答都是错的。如果说鲁昭公不知礼,那陈司败一样会指责孔子,居然说自己的国君不懂礼。因为孔子一贯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就是说,一个父亲做错了事,作为儿子的不能对外说父亲不对,这不是孔子所倡导的。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真的是民风淳朴,做父亲的做错了事,那做儿子的一定会默默想办法帮父亲弥补过失,而不是揪住不放到处说,更不存在什么大义灭亲。
孔子明知道鲁昭公娶妻于吴是违背礼制的,虽然《左传》没有把她称为“吴姬”而称“孟子”,这实际上是欲盖弥彰。所以虽然孔子知道鲁昭公做的不对,但仍然只能回答“知礼”。
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被陈司败看笑话,实际上就是替鲁昭公承担了罪责。所以孔子也不去和巫马期解释这件事儿到底合理还是不合理,只是说什么呢?“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孔子真的是幸运,只要我有错,别人一定就会告诉我。
孔子这样做也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他做到了作为臣子应该做的。如果孔子在鲁国朝堂,他可以进言批评鲁君不知礼。但是他作为一个鲁国人,在他国的官员面前不能指责自己的国君,于是就为国君“掩过”。
〔按〕各家注解忽略了一点,礼制其中的不合理性。同姓不婚是必须的吗?拿现在的婚姻法对比一下即知。现代是直系血亲和三代旁系血亲不得通婚,直系血亲类似同姓,又不同。上古即有出五服不是一家人,当今婚姻法居然对直系血亲没有明确界限,令人不解。还有,到后来的同姓不一定是同祖宗有血缘关系。还有,昭公与吴孟子都隔了几十代了,血缘关系淡如水,有必要同姓不婚吗?科学意义上不存在必要性了,社会意义上缺少可操作性。
钱穆解译
〔解〕
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
昭公:鲁君,名稠。
巫马期:名施,孔子弟子。
党:偏私义。
君取于吴为同姓:取同娶。鲁、吴皆姬姓。
谓之吴孟子:礼同姓不婚,吴女当称孟姬,昭公讳之,称曰孟子,子乃宋女之姓。鲁人谓之吴孟子,乃讥讽之辞。
苟有过,人必知之:昭公习于威仪之节,有知礼称。陈司败先不显举其娶于吴之事,而仅问其知礼乎;鲁乃孔子父母之邦,昭公乃鲁之先君,孔子自无特援此事评昭公为不知礼之必要,故直对曰知礼;此本无所谓偏私。及巫马期以陈司败言告孔子,孔子不欲为昭公曲辨,亦不欲自白其为国君讳。且陈司败之问,其存心已无礼,故孔子不论鲁昭公而自承己过。然亦不正言,只说有人说他错,这是他幸运。此种对答,微婉而严正,陈司败闻之,亦当自愧其鲁莽无礼。而孔子之心地光明,涵容广大,亦可见。
〔译〕
陈司败问孔子道:“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及孔子退,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致于大家称她吴孟子。
若鲁君算得知礼,谁不知礼呀!”巫马期把陈司败话告孔子。孔子说:“丘呀!也是幸运。只要有了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