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作为十三邀第二季最后一期的嘉宾,鲜少接受媒体采访的姜文“被”请出山,与许知远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尬聊。
“尴尬”是许知远谈话中最不缺少的元素,作为采访者他无疑显得“业余”,他的质疑也从始至终未曾改变,几乎每一期你都能听到时代、麻醉、民国、焦虑、商业、挽歌、媚俗……让人疲劳。
这些词语经过不断重组,出现在他这张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脸上,随之带来一段段与成功者们尬聊的真空期。
就像这期采访姜文。
许知远问「你怎么看待你身上那种反叛的特性。」
姜文反问「我有吗?」
许知远把问题抛回去。「你觉得呢?」
姜文说「我觉得我很正常。」
谢飞导演对姜文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很有力量感”。
姜文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历经苦练,将自己从一个瘦弱的青年锻炼成了一个匪气十足、厚实汉子所表现出的毅力,更在于,他向电影创作的核心位置:导演,发起了挑战。
并且不是像如今某些跨界导演上去坐一坐、玩个票便罢了,而是倾尽全力地通过影像构建着自己的世界观。
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旧观念正在退场但未退净,新思想还被当儿戏调侃,对历史的重述开始出现但还没有变作主流,与港台的合作广泛展开但没有全面融合,同时,电影市场仍旧在枯萎,国产电影没有希望。
在那样一个失落的时代,刚过30岁的姜文,在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支撑下,拍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阴霾中的一抹亮色,雄性荷尔蒙十足的冲击,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生气。
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当初那个年代的景貌,当然这景貌也是经过了主观思维和记忆加工的。姜文在《十三邀》里说:“拍摄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街道收拾的非常干净,也不是真因为当年胡同一定是一尘不染,但在儿时的记忆里,胡同就是干净和规整的。”
《阳光》的成功或许来源于此,被摁在镜头前多年的姜文终于有机会去还原自己想要架构的世界观,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地用影像拼接着时代的记忆。经过时代、期限、地点、冲突的处理,姜文将青春错综复杂又完完整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是“闭门造车”,但好在这让有时代记忆的群体为之欣喜若狂。
《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后,获得了各个方面的赞赏。从业界到观众,从官方到民间,从国内到金马、威尼斯、新加坡,喝彩声连连。这部电影不仅赢得了一系列奖项,还收获了很不错的票房,令姜文志得意满,谋划再战。然而,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埋下了日后问题的种子。
挑战题材禁区的成功,令他下一步步子迈得更大。在创作上寻求大胆突破,一切追求极致的个人主义——几乎到了忽视客观创作条件的地步。然而,拍摄周期过长、使用胶片过多、预算花销过高、个人主义色彩过强的问题,都被作品巨大的成功所掩盖。
五年之后,姜文卷土重来,拍出了一部可能是中国最好的电影《鬼子来了》,生猛回归。《鬼子来了》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被法国观点周刊认为“风格更接近费里尼和库斯图里卡,进一步确认了姜文的独特风格。”
这部影片,在反思历史、主题立意、格调追求、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电影暗含着浓重的黑色幽默,离奇却又正常的叙事,可惜电影触摸政治而在国内遭到封杀,姜文也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受到了电影局“五年内不能担任导演”的行政处罚。
《鬼子来了》2007年,姜文拍《太阳照常升起》,这是他沉寂七年的试水之作。“《鬼子来了》基本上还是剁别人的肉,剁历史的肉,《太阳照常升起》剁的是我们自己的肉。”姜文在《十三邀》里如此评价自己的这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它无法复制的,而且在精神生活里面永远是一个营养。
可见他对这部电影的期望有多高,但《太阳照常升起》却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电影的结构并不复杂,类似以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为代表的若干后现代电影:通过错位的剪辑和故事线,呈现一种拧巴的人物逻辑关系,同时也构建出一种世界观。
姜文玩得很尽兴,但后现代的概念来自西方,给人带来了一些混乱。《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极其惨淡,也没有得到太多正面的艺术评价,一个远远超前于普通大众接受水平的电影,就这样变成了不少人奚落嘲笑的对象。然而,这部电影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得到重新评价,如同人们对《大话西游》的被重新定义为神作一样。
姜文与昆汀介于前作《太阳照常升起》饱受观众质疑难以看懂,姜文赌气干脆弄了部“简单”的商业大片《让子弹飞》,这是姜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商业大片,他想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所有人,其实这样的商业片,我也照样能拍,也想让那些对类型片嗤之以鼻的人看看,叫座和叫好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事实证明,他有足够底气说出那句“站着我也要把钱给挣了”。
冯小刚曾教育姜文,你这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其实冯小刚才是聪明人。先拍《1942》,再“套拍”一部《私人订制》作为补偿,他是很早就明白这种商业规则的人,而且如鱼得水,商业与口碑都获得了成功。
可姜文并不是这样的人。“姜文的创作和其他人不一样。”与姜文合作过的新影联总经理高军说,“他不太关注创作需要的代价是什么,好像和他无关。假使不是他要的那个东西,浪费多少钱都没关系。他只要他要的那个东西。”
《阳光》中为了追求效果,他把马小军的烟囱整个重新刷了一遍,现在北京恭王府的烟囱还是一半红一半灰。
《鬼子来了》为了制造结尾马大山被砍头的特殊效果,专门从美国进口了几台能滚动拍摄的特殊摄影机。
《太阳》他更是动用几百只飞禽走兽只为满足他偏执的细节控。
在这个电影工业化产业化赚快钱的时代,姜文专注自己的艺术表达,并且属于很低产的作者,如同一股清流,只专注自己的艺术表达。比起那些签约大公司一年一部完成任务的大导演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别人都用流水线了,他还在用手工打造,好像时代飞速发展与他无关。
看看与他同辈的导演——陈凯歌继《霸王别姬》后几乎昙花一现,新作《妖猫传》的口碑也分为两极;张艺谋现在更加像一个国家符号,真的成了“国师”,除了《三枪拍案惊奇》《长城》这样尴尬的商业片,能被记住的大概是印象景区系列;还有顾长卫的新片《认识你真好》,豆瓣只给到了5分……
反观出道即巅峰的姜文,他在找到了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电影。铁粉说,姜文的每一个故事都真诚高亢,理想主义总要溢出银幕。而批评者说,姜文电影粗野混乱,纵欲又空虚,每一帧都流露着智力上的傲慢。
姜文的偏执让他或多或少与这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让他自己也陷入尴尬的境地,总是会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摇摆,或者总会被观众所误读。他的电影上到民国、近至文革,从来没有现代时,他并不刻意隐射但总被误读为跳出时间轴和体制,而借古讽今地讽刺和批判,他总是“闭门造车”之后,端出他生猛的作品,企图用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征服所有的观众。
但可惜,从《鬼子来了》之后,姜文的电影,都有些失控的状况。《阳光》晦涩难懂,《让子弹飞》靠着段子和小品逗乐,甚至到了《一步之遥》,豆瓣评分跌至6.3,大家才从姜文的神话中彻底惊醒。
网友评价《一步之遥》的剧情时说:如冲天的火箭,但不是步步高升,而是分崩离析。毫无疑问,姜文这次的火药用猛了一点。辛苦四年,他端出来的东西,如同电影开场用“借鉴”的方式致敬《教父》经典一样令人尴尬,不知何时,姜文同样走进了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但他在乎么?显然不。
他的解释透着他对自己创作理念的哲学——我觉得人生就是建立在误读之上的,因为你不是上帝,反而你一直在误读吧。上帝看着你们这帮误读的人,从生到死,一波走后再来一波,他挺幸灾乐祸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现我们了,上帝已经乐半天了。
在电影里,姜文便是那个上帝,他总是能想到前边,从而给观众带来许多不可思议,如今他的新片《邪不压正》,作为他近些年民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定档7月13日,姜文是否还会“神奇”,他又会不会借助收官之作给出自己的解决时代的答案,每个人都很期待。
这个夏天,必定又会让影迷们掀起一场对姜文新的“误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