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育儿在路上婚姻育儿
给孩子自尊?其实完全搞错了

给孩子自尊?其实完全搞错了

作者: 沁水思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22:18 被阅读4次

湖南卫视最近新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节目组走进了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勇气台”,鼓励大家来“喊话”。

其中有一个叫袁璟颐的小孩,有着几乎所有小孩都有过的困惑:为什么爸妈称道的,永远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她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这么差,怎么会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

而且生活中,不管她如何努力,妈妈给出的永远不会是鼓励。每次考试成绩下来,一定是先说她很差。

妈妈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头,你要是不打击,你可能有点飘。

听到这里,袁璟颐彻底崩溃了。

在《正面管教》中,育儿专家在提出正面管教理念的同时也指出,大多说的家长会认为“要想让孩子变的更好,首先得让他们感觉更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看起来打击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无问东西。

为何呢?因为打击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稍稍的惩罚、训诫,就会看到一个一脸严肃的孩子,可以让他意识到自我评价过高,其实还有进步的空间,短期说不定还真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1长期的打击会造成孩子的自卑

我的表妹艾艾,从小被教育不能说大话。大约四五岁的时候,爸妈说等到她长到爸妈那么高就可以自己去旅行了,艾艾随口说:“那时候我应该已经去北京上大学了吧。”

“那也要你能考得上,一点都不谦虚!”印象中艾艾妈,我的表姨一直都在教育艾艾要谦虚谨慎,不断的告诉艾艾做人要踏实。

于是艾艾一直谦虚谨慎的学习、生活,踏实的考了一所本省普通的大学,一直拼命的努力,却不问努力的方向是否合适。读了很多书,到头来只从事了内容谨慎,收入谦虚的工作,年复一年的穷忙。艾艾妈总是跟她说:“你还要多学习!”似乎学习本身就是目的。

韩寒在当年那篇获得新概念一等奖的《杯中窥人》中写道: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 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

说大话是要被打击的。父母怀着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抱着激发斗志的想法,向孩子传递你怎么怎么不行的信息。

可怜孩子在这种打击教育下,把父母的激发斗志的恶言恶语当作他们对自己的一般评价。短期孩子可能怀着恹恹发怵的心情报之以努力,但若这种努力孩子从未得到认可的回应,便会陷入袁璟颐式的崩溃:是不是我做什么都不能让你满意?

2能给予的,都是“他尊”

在新加坡从事幼教工作的琳达回国度假,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有这样的困惑:

“我发现中国父母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喜欢吹捧孩子。

前天我去商场,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自己吃了一小碗饭,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简直像看到地球之光一样,围着说‘你真棒’。

这么大的孩子自己吃饭,难道不是他的本分?”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哪怕其实应该是孩子的本分,父母给予了不恰当的表扬,让孩子没有得到公正的社会评价,不客观的被对待的孩子,无法培养坚韧的品格。

但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孩子还小,要给他自尊心,要让他积极乐观。”

但是,自尊是一种自我认知,能给予的,都是“他尊”。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源自于外界的评价,那么曲意迎合这种外界评价,形成一种讨好型的人格,又如何“自尊”呢?

只有当孩子公正客观的自我评价,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看到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的谈得上自尊。

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刻意营造的一个比社会一般环境不知宽容多少倍的“爱”的评价体系中,这样的孩子要么窝里横,要么窝里墩。因为这个环境是他的舒适区,离开这个环境,发现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3表达共情,积极的回应

其实《少年说》中袁璟颐妈妈的教育理念还是有的:“当你弱的时候,我要拉你一把。”只是似乎袁璟颐从没有感受到她妈妈真的这么做过,所以在天台告白上才会显得那么崩溃。

袁妈妈也许有过共情,但没有表达过共情。“孩子,我知道这次没有考好,你很难过”把这种共情的理解讲出来,让孩子知道,而不仅仅只是自己知道。

萧伯纳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沟通过了。

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了解父母对他的真实评价,才是真正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孩子,让自己获得一个跟孩子对话,而不是聊天的机会。真正的起到“拉孩子一把”的辅助角色。

鼓励但不是表扬

在我没有学习《正面管教》之前,真的不知道鼓励和表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难道不是同一个意思吗?在《正面管教》的育儿专家那里,还真的是不同的,最关键的一点是:鼓励是针对行为的,表扬是针对人的。

不要对孩子说:“你真棒”,即便要说,这句话也不要是作为对话的开头。这是一个没有具体事情表扬,对象是孩子,而不是他做了什么。没有实际内容的表扬,孩子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棒在哪里。

“宝贝,今天你的作业做得很认真。”针对的是孩子具体的行为,鼓励要针对孩子的行为,不仅仅向孩子传递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向孩子传递自己“认真的在关注孩子”的信息。

孩子,你真棒!

切!你根本不知道我棒在什么地方,只会糊弄我!

孩子,今天你画的画配色配得特别好,我很喜欢!

那就送给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孩子自尊?其实完全搞错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we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