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问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现在最大的焦虑是什么呢?很多人都会说:“没时间啊,你看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加班熬夜,就算每天工作20小时也觉得时间不够用”。
还有一种焦虑呢就是缺钱,不管是给别人打工的,还是自己做老板的,都缺钱。打工的人缺的可能是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的钱,缺钱交房租、缺钱买房买车、缺钱旅游娱乐。经营公司也是一样永远在缺钱,现金流永远不够用,开拓市场的资金永远都在短缺,发工资的钱永远不能足额到位。
我们一方面很忙碌,一方面又没钱,这几乎是现代人的通病。
我们经常会想:“等我忙完这阵可能就会好了”,“我这阵手头紧一点,过了这段就好了”。但是现实总是一直在忙碌,一直在缺钱,没完没了。
为什么我们在贫穷和忙碌的陷阱里越陷越深呢?这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到底哪里做错了?每一个没钱又忙碌的人,都值得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1 稀缺导致认知障碍
美国心理学研究领域经过大量现实调查和心理实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贫困的人永远缺钱,忙碌的人永远缺时间”。
那么,到底什么资源是稀缺?少、不够、什么少什么就稀缺。它包括客观上十分稀少的物品,包括濒危动物、艺术品和钻石等的。但是很多东西的稀缺并不是绝对数量上的少,而是和环境息息相关:比如矿泉水,原本不是一件稀缺品,但自然灾难后,它就成为了稀缺品。人也不是一件稀缺品,但是突然要在某个时间找一个能完成某一件事情的人,那这个时候能够完成任务的人就成了稀缺品。
所以,稀缺并不在于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对可用资源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说,是否稀缺是和我们的需求相比较而言的。这种感受更多的来自我们的主观理解。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我们的成长环境,甚至我们的成长基因,会让我们特别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别人结婚有钻戒,那么我也想要。别人有车,那么我也要买车。
从经济学角度看,相对于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来说,用来满足需求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构成了经济学中资源稀缺的规律。因为稀缺,所以就需要用其他物品来交换,也就形成了市场经济。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资源稀缺时,对人类思维造成的影响和对人们行为的改变恐怕要比经济领域还要深刻得多。那就是:稀缺将导致认知障碍。
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我们将直观的看到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是怎么一步一步被改变的。
该系列实验首先招募了一批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这批志愿者只能食用提供的食物,但是食物供给一天比一天少,少到只够维持生命。就这样持续了好几月,志愿者的心理和行为,也因为持续少量的食物供给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身体上的变化,由于长期挨饿,志愿者体内新陈代谢速度下降,身体水肿并虚弱。但更明显的是志愿者思想上的变化:志愿者们变得对食物极富占有欲,吃饭极为专注。他们不再挑食,还会在进餐时用胳膊护住餐盘。他们十分迷恋餐厅的菜单,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对比蔬菜水果的价格。他们的梦想已经变成了:开餐厅、从事农业领域。但是实验开始之前,这些志愿者中还有人计划着去大学做研究工作。
长期的食物稀缺让他们变得只对美食感兴趣。
挨饿对于身体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应,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食物变成了心中唯一重要的东西,而让其他的生活全都变得索然无趣。
他们对电影中性爱的场景毫不感冒,反而觉得食物的画面非常诱人。
稀缺造成的危害并不是因为所得太少而让我们不开心,而是它彻底进入了我们的思维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系列实验的另一组实验来自两拨孩子,一拨孩子来自穷人家,另一拨来自富人家。研究人员请孩子们描述一元钱硬币的尺寸。实验结果发现,穷人家的孩子明显高估了硬币的尺寸。因为硬币控制了贫困儿童的注意力,这个强化的注意力会让他们认为这个硬币看上去更大。
所以研究人员发现,稀缺对于控制力的影响将改变人们的体验,影响人们对于事物的正确判断,比如尺寸、速度等客观认识以及对周围世界的主观认识。
2稀缺将导致行为控制力的下降。
稀缺心态会控制大脑注意力,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注意什么。思想总是围着稀缺的事情在打转。
比如当一个人在找工作,本来应该考虑的是这家公司能否对自己今后的事业发展有利,行业前景如何,对个人的成长价值如何。但是如果这个人连这个月的房租都快交不上了,他就不敢多想,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公司到底能开多少薪水,只要能入职就赶紧签约,以至于多年之后后悔当初草率的决定。
人类的行为是由心智来指挥的。心智就是人类用来假设、推理、判断、感受、观察等等思维能力的总和。总结起来,心智主要有两个能力。一个是认知能力,即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把一件事想清楚弄明白的能力;另一个就是执行控制力,在认知能力影响下做出的关注、判断、行动等行为的能力,即能够让事情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做好的能力。
每个人心智都有容量,就如同带宽。稀缺的心态会让心智带宽变窄,带宽不够就会产生管窥,会让视野变窄。
管窥会让人们产生权衡思维,导致人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并且这种权衡思维将占据大量的大脑带宽,丧失清醒思考的能力。
例如当出差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大的行李箱,那么我们在收拾物品的时候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和大脑带宽来思考到底装什么东西。但是一旦是一个小行李箱,连必需品都放不上,那么我们就会开始思考权衡带什么不带什么。
大行李箱意味着随意的行为,而小行李箱让我们小心翼翼、权衡利弊。
于是稀缺行为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权衡利弊的思维方式,在稀缺的状态下,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控制了大脑,让我们念念不忘,于是产生了决策难题,让我们在这种条件下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和纠结。此时我们的带宽下降,直接后果是管窥让我们的行为控制能力下降,变得容易出错,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
3 稀缺将会引起智力的下降
还是系列心理实验。这次是请富人和穷人就修车问题开展实验。最开始是面对300美元的修车费时,是选择现在修车还是再凑合开一段时间再修。面对这个问题,富人和穷人都选择马上维修。但是当修车费直接增加为3000美元时,富人依然选择马上修好,而穷人则马上开始考虑信用卡账单、孩子学费等等,突然变得心神不宁。这个时候实验人员请富人和穷人开始做智力测验。由于穷人分心计算筹集钱款修车的事情,结果智力下降,测试结果十分不理想。
这个实验在印度换了一种做法,请同一个印度农民在不同时刻做智力测试。一个时刻是当农民刚刚拿到农作物收成获得的资金的时候,另一个时刻是当资金花完的时候。结果和修车实验完全一样,同一个人在资金稀缺,也就是贫穷的时候智力水平出现了下降。
贫穷造成稀缺心态控制了智力和行为能力,这也就能解释了现在的校园裸贷事件背后的心理原因。
女人一谈恋爱就变笨了,也可以理解为因为渴望爱情,因为爱情的稀缺而造成的智商下降。
4 稀缺让我们陷入无休止处理紧要任务的死循环中
稀缺造成的管窥让我们处于杂耍状态,就好像小丑丢球接球:我们预计的事情就好像落下的球,管窥让我们只能看到最近的球,但是其他在空中要掉下来的球又让我们不得不去分心去惦记。如果我们一直处于处理重要又紧急的事物中,就会和杂耍的小丑一样,无暇去估计远处的事物,我们不停地处理一个又一个任务,却没有时间思考更重要的东西。
杂耍是管窥的必然结果。因为有了管窥的心态,我们只能关注局部事物,暂时性的解决问题。越是没时间就越是想抓紧时间做很多事情,边吃饭边看邮件,处理紧要事物就把锻炼丢到一旁,更没时间陪孩子玩耍。
公司也是一样,越是不景气的时候就越是想接更多的业务,越是对产品和服务不重视,越是这样反而越没有回头客,生意也就越来越差。什么生意都接,降价的、没有预付款的、没有签合同的,反而导致很多尾款收不到。越没钱、越揽活,越多活越做不好、越没钱。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5 稀缺导致借用心理并干扰对价值的正确判断。
没钱的时候会让人们想到去借钱,去刷信用卡。但不合理的透支却使人们陷入了更多的问题,就如同一个已经掉进坑里的人,还在反复的把坑挖的更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利贷。也包括上面提到的裸贷。
稀缺不断的把我们吸入管窥的视野中,严重占用我们的带宽,造成我们失去处理其他事物的能力,并产生大量的噪音干扰我们,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然后进一步加剧了稀缺,形成恶性循环。
现实意义上的稀缺是一回事,而更重要的稀缺则来人们的自主观感受。资金宽裕和资金紧张的时候,人们对于价格的判断完全不同。没钱的时候,人们多半是基于内心来判断这件物品是否值得这个价格。而有钱的时候,人们会基于外部环境对物品价格进行判断。
比如机场的餐厅和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餐厅。没钱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想,这里的东西太贵了,一份简餐都要三四十元以上。于是自带食物或者买包方便面了事。而有钱的时候反而会认为这很正常,商品在特殊场合应该具有特殊价值。
总结起来,就是因为对某种资源的稀缺,造成了一种稀缺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人们开始权衡决策,进一步占用了大量的心智带宽,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动能力,让贫困的人一直穷困潦倒,忙碌的人永远都在日理万机,孤独的人越来越孤独,减肥也往往以失败告终。
于是恍然大悟为什么有时候自己那么笨,原来都是因为自己稀缺的东西太多了。
6 稀缺并非一无是处,利用稀缺的红利,控制注意力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项目讨论会开始初期,人们往往思维发散扯东扯西,突然有人进来说过会领导要听讨论结果,于是所有的人马上聚焦核心内容,一项一项的敲定重要事项。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纠缠细节,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要求先确定重要事项。这就是当面对时间不够用的现实情况时,稀缺所带给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效率的空前提高。
稀缺能够自动将干扰因素推到一边,创造一个更强大的目标。为了应对紧迫性的目标,能够促使人们排除掉一些干扰,抑制住其他的想法。这个时候,稀缺就带来了一种专注红利。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娱乐中,只要面临着无法改变的有限时间,稀缺会控制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把时间利用的淋漓尽致。
小米七子决“专注、极致、口碑、快”。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创业之初对人才对资金对时间的稀缺而产生的正面的积极的反应。
如果专注的目标和现实发生了冲突,比如创业公司在实现伟大梦想之前如何养活团队。如果创业所专注的目标足够稀缺,那么就能够足够吸引人,就能够吸引到风险投资。这个时候稀缺的目标能够更加提升创业者的信心,坚定价值目标。
7 利用稀缺红利优化任务管理
实验人员将本科生们分为两组,任务都是校对3篇文章。唯一不同的是第一组学生要求在3周之后一次性交齐3篇文章,而第二组学生要求每周交1篇校对的文章。实验结果现实,第一组学生的成绩非常糟糕。不仅校对错误多,甚至还有几个没有交上文章。而第二组的学生在校对质量和完成情况上都表现不错。
当同样时长、同样工作量面对不同的时间稀缺性判断时,最后的结果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第一组的学生认为3周很长,于是不知不觉就拖延到了最后一周,而这个时候面对3篇文章,工作量超过了剩余时间,工作质量自然也就无法保证。而第二组时间的稀缺较为均衡,1周的时间校对1篇文章,工作量和时间较为匹配,所以完成质量较高。
所以如果我们将任务时间设计的过长,反而很难完成任务。例如当我们计划一年读50本书,但是年底通常完不成计划。而如果把计划改为每周读一本书,反而比较容易坚持。
8 利用稀缺 跳出忙碌又没钱的坑
既然稀缺是因为资源短缺造成的,那么换一种思维角度,我们就应该更重视在资源丰富的时候进行管理。
(1)留出余量,建立缓冲池
在资源相对富足的时候,适当留出余量,建立缓冲池能够让我们脱离稀缺心态,让思维变得清晰,变得更具有前瞻性。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也能更加从容的应对。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行李箱,需要在里面装上工作、学习、休闲和社交等等,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个金钱行李箱,里面装着房贷、车贷和吃喝拉撒、服装、娱乐等等的支出。我们总是有一种心理,担心意外发生。那么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心理进行缓冲池建设,让我们的箱子始终留有一部分余地。
如果我们上班出门的余量不足,那么我们迟到的几率是非常大的,而当我们有一个关乎前途的会议要参加时,我们往往就会留足余量,提前很多时间出门,应对意外情况。
1949年,墨菲参加空军一项非常重要的火箭试验,他亲眼见到有人有条不紊的把16个速度计全部安装在错误的位置上,于是他得出了一条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某件事情存在多种方案,而其中一种方案会导致事故的发生,那么一定有人会用这种方法去做。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只要存在大于0的概率,就一定会发生。
所以,利用这种心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缓冲池来抵抗风险,比如提前出门上班,手头宽裕的时候多存一些钱或者买一些商业保险而不是消费。
很多人总是很盲目的乐观,觉得自己还年轻,不会遭遇什么病痛或者变故,不愿意在自己的保险上面花费一分钱。但这其实恰恰就是因为金钱稀缺而产生的管窥思想。
万事过犹不及,余量过大也会造成浪费。
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人们具有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收入时,就很难避免得去消费一些无用的东西,奢侈浪费。
很多上班族刚起步的时候,工资不高,金钱稀缺,于是凡事精打细算,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还养成了记账的习惯。几年之后,收入大幅增长,反而不记账了,收拾物品也会收拾出很多只用了一次的榨汁机,没穿几回的衣服,甚至过期了都忘记打开的食物。
研究表明,高收入者不记账的比例高于普通人2倍,收入有了余量反而很可能会买一些无用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警惕的事情。
(2)避免陷入稀缺陷阱,设计合理的预警机制,提前警告该关注的事项
老板布置了一个做重要报告的任务。为了做好报告,我们先查资料,然后梳理框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成稿并美化PPT。我们估算需要2天时间完成,但是我们会把墨菲定律考虑进去,预留一些安全时间,万一出了什么差错还可以修改,于是我们给出了3天的预期时间。但是如果时间留得太久,比如预留了10天时间,那一开始我们肯定不会去关注这个报告,而是会被别的重要紧急的事情占用,不知不觉就拖到最后的两三天来赶工。虽然同样是2天,但是心情已经完全不一样。焦虑让我们没有全面的调研资料,数据分析也不充分,美化更是草草了事。这个时候还容易犯错,而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于是如果安全时间太短会让我们产生焦虑,但是安全事件太长又会导致拖延。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安全时间砍掉一半。
反过来领导也可以利用这个实用技巧,在布置任务之前先预估每个环节的时间,然后把每个环节的安全时间砍半,得出了合理的项目管理时间,避免稀缺导致的灾难。
(3)少学一点,节约带宽
稀缺会让我们的心智带宽变窄,此时做的行为反而会增加带宽,适得其反。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很多职场打拼的人都有知识焦虑症,害怕跟不上时代被淘汰。于是知识反而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但如果掌握不好接受程度,就会带来带宽的负担。
比如看很深奥的书籍,订阅一大推付费节目,连路上听歌都觉得愧疚赶紧调台去听付费节目。一段时间下来,知识维度未必升级。虽然看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观点,但是他可能根本没有看到一本书观点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底层逻辑是什么。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少学一点。如同一台产能本就不足的机器,如果还不控制投料,只能造成机器的负担越来越重,随时可能损坏甚至报废。
舍弃一些,把关注点放到如何建立自己的逻辑底层和更良好的思维模型上面。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型,加入太多知识反而只是低水平重复,反而让带宽变得更窄,人变得更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听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其实不是道理不好,而是带宽还没有到消化这些道理的时候。
对于时间也是一样,越忙碌越没时间。但是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够趋近目标的?有多少社交是真正有效的?有多少线下活动是真的值得去参加的呢?
想接触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机会,但这毕竟只是一个美好的假设。
做事情也是一个道理,也需要控制投料,砍掉一些事情,精简下来。当你发现如果一段时间在手的事情不过一两件的时候,就能腾出很多时间,时间也就不显得稀缺了。
(4)关注带宽的管理而不是加大工作的时长
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会导致时间和健康的稀缺,长期存在这种稀缺将导致带宽越来越拥挤。
更多的加班真的能够更好的促使项目的推进吗?长期工作的人,由于忙碌,总是尽可能的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当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牺牲睡眠和健身的时间。但事实上,睡眠对于生产的影响极大,睡眠不佳且锻炼很少的员工积极主动性显著下降,而且犯错误的概率增大。
根据管窥理论和物理学流量公式,流量(产出)=截面积(工作时长)*流速(效率),如果把关注点放到工作时长而不是工作成效上,未必能够起到预期中的效果。因为只有当截面积和流速处于平衡时才能有效产出最大化。
如果项目计划控制合理,工作效率高,各个环节顺利交接,此时适当增加工作时长能够促进项目的推进,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加班只会让大家墨迹磨时间。
很多公司为了延长工作时间制定了很多政策,和员工斗智斗勇,却忽略了如何优化流程,和如何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其实给员工一些提高效率的培训,比打鸡血和增加时长要好得多。
因此我们要通过稀缺的两面性来领悟一个更加深层的信息,那就是专注于能量管理和带宽管理,将有效带宽最大化,而不是将工作时长最大化。
9 总结
过度的稀缺将导致人的非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剧稀缺。
稀缺导致稀缺心态,控制注意力,降低心智带宽,视野变窄,陷入管窥当中。稀缺还会让我们借用并透支未来。如果缺乏管控和缓冲池的建设,会让我们陷入稀缺陷阱,从而加剧稀缺,导致恶性循环,导致一系列错误,最后付出惨重代价。
稀缺的资源造成一种稀缺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又使得稀缺长期存在。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乏技能,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受人欢迎,忙碌的人永远忙碌是因为一直没有过上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
要从稀缺的陷阱里面逃离出来,就要管理好稀缺的资源,提前建立缓冲池,存一些钱,不要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减少做一些无意义事情,压缩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设计一些预警机制,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缓冲池是否需要补充,提高工作效率,分配好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更加从容。
记住,我们每一次最后一刻的所谓拼搏,都是因为我们之前的不作为所造成的。我们每一次没钱都是因为之前没有良好的理财习惯造成的。我们早干嘛去了?
对于时间、金钱都是如此。不要在稀缺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内容部分来自共享付费资源:沈腾读《稀缺》
《稀缺》作者 赛德希尔 全球行为经济学领域领头人、哈佛终身教授
《魔鬼经济学》《逻辑思维》等众多畅销书作者鼎力推荐。
网友评论
最近在读这本书,谢谢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