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健身APP为了引流,出了这么个招:你健身,我给钱。打卡一天,给一块钱。不出所料,大量用户蜂拥而至,原有用户练得更勤了。
就这么补贴了一阵子,平台打算结束掉这个活动。好家伙,没想到大失血,用户量掉到比活动前还少!
平台纳闷了:那些人,没给钱的时候练得好好的,为了一块钱,你就不健身了?
这种现象特别常见。
比如教孩子好好读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奖5块钱!孩子本身没准挺爱读书呢,结果没钱就不写读书心得。
为什么奖励人们原本就喜欢做的事,反而会对其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呢?
事实上,这种现象叫“过度理由效应”。当人们为做喜欢的事而得到奖励时,就会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该行为。如果得到了奖励,就会觉得行为本身的吸引力变得没那么大,转而为了奖励而行动。
所以也有说法:如果你想毁掉一门兴趣爱好,就用它来赚钱吧!
也就是说,给钱,在情势已经形成时,反而会起到反面作用。
个人动力>系统动力>物质奖励
在做成一件事的时候,个人动力排第一的,其次是系统动力,最后才是物质奖励。
个人动力,也就是我喜欢这件事,它能为我带来内在满足感。
系统动力,也就是需求机制和奖惩方案,系统对个人行动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物质奖励,给直接的物质刺激。
个人动力千差万别难以把握。
物质奖励?多少钱才管够呢?有家公司,为了降低流失率,规定员工工作满三年了,一次性给一笔丰厚的奖金。结果,不少员工选择一拿到奖金就走人。
因此对于组织而言,重点在第二个,系统动力。
奖励性质要定对
1月份,360公司CEO周鸿祎发了条朋友圈:今年年会的特等奖为“免裁券”一张,有效期一年,还注明仅限本人使用。消息一出圈,网络骂声一片。
为什么被骂?一方面在裁员大环境下,周老板居高临下戳中了雇员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这个特等奖暗合的意味:不被公司裁就是最大的奖,价值导向太过负面,难怪360 HR急赤白脸的否认有裁员计划呢。
某家咨询公司在年会上则设了一个奖项叫“年度勤奋奖”,拿了一大笔奖金奖励当年加班时间最长的顾问。结果,连续四年获奖者都在拿奖的隔年选择离职。原因是“受不了长期加班”!
奖励是一个系统机制
我刚开始工作时,发现所有单位都有一个看上去很“无聊”的晋升机制。
基层公务员要一级一级熬职务;老师带的毕业班高考考好了,工资可以涨一点;公司员工定岗定级,一星级到七星级,每个星级福利待遇有一定差距,但是也不多。
当意识到这点,我一瞬间觉得挺没意思。可是,不为刀俎便为鱼肉,不做游戏设计者就做游戏玩家,身在其中,就要按照规矩来。
荣誉奖励比物质激励更奏效
在国际演讲会,如果想要拿到最高荣誉会员称号,要升级打怪,踏遍所有地图,做完一个个任务,讲几十个演讲,做官员运维这个体系,花费数年,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一块小小的徽章和一封发给雇主的表扬信,这值几个钱?
但重要的是钱吗?重要的是这块徽章背后的象征性意义——对于个人能力的肯定,单位体系内成千上万会员的认同……尽管没有直接的物质激励,仍激发出会员强大的动力。
事实上,荣誉激励往往比物质激励更为奏效。
如果,你想在组织内设置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重要的不是给钱,而是设置可行的目标并形成行动氛围。
比如,公司要鼓励创新。重要的不是给创新点子高额奖金,钱越多点子越妙;而是创造全员创新的氛围和趋势,搞“打卡式创新”,并施加系统的奖励机制,在钱之外,给与参与者更多的认同、尊重、荣誉。
迅速、公开地奖励关键行为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公司发奖品,6月的拖到11月才寄到;发奖金,季度的等到年终才发。不出意外,黄花菜都凉了,发了白惹一顿吐槽:“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奖?”也就是说,奖励要迅速。
不仅奖金、实物奖品要迅速,哪怕是口头表扬也要迅速。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奉行“鼓励教育”,为什么对大人就保守起来了呢?每有一点进步就夸,不要担心自己在“鼓励平庸”。即时的鼓励,会让参与者朝着设定的方向走得更快。
不仅迅速,还要公开。用每一个公共场合,来强调奖励机制的作用,别等到年度表彰大会憋大招。
此外,要奖励关键行为,而不是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程序正义”高于“结果正义”。因为行为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而结果往往随着需求和其他外部要素变化而不同。人们常常为了一个成绩去损害组织价值观,做出“不正义”之举,比如为了突破单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
系统动力是门很大的学问,如何设置有效的奖励机制,乃至惩罚机制?且多多摸索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