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核心能力 3 - 重新定义认知标准

作者: 袁承兴 | 来源:发表于2017-04-03 19:17 被阅读156次
    认知

    终身学习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的获取非但不再是增加知识的瓶颈,反而因为太多太容易获得而成为一种负担。当信息不对称的大潮退去,认知不对称成为蔽体之物后,裸泳的是你吗?

    过去的2016年作为知识付费的元年,知识能卖钱不再稀罕,那其中值钱的部分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认知深度这个势能,后面我会专门谈这个概念。最近刚看的一本书,成甲的《好好学习》是这么说的:

    继学历优势、关系优势之后,认知优势将成为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普及之后的新的机遇红利。

    上一代人总爱说“活到老学到老”,接力棒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高喊“终身学习”、“认知优势”。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差别的。前者是人过中年之后才会说的,那更近乎是种高尚的德行,是颗发愿要与时俱进的心;而后者可以是刚从大学毕业一走进社会的成年人就得对自己说的,因为此时眼前是信息爆炸,是时间碎片化,是万物互联,是寿命被无辜的拉长等等等等这种外部环境。不“终身学习”,行么?

    学习的第一要务:建立认知标准

    终身学习已不可避免,但要具备认知优势,并非只学习,只读书,一味的砸时间进去就能对付的过去。本文要谈的就是建立自己的认知标准,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终身学习者。

    认知势能模型

    先回到前面提到的“认知势能”模型。这是我在看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后受到启发,并给它起了这么个名字,如上图所示。

    首先这个模型必须有两个人,一个是“学习者”你自己(右),另一个是你的“学习目标”对象(左)。“学习目标”可以是一个直接给你讲授的老师,也可以是通过音频提供知识服务的专家,亦或是通过书籍传递知识的作者。

    然后,“学习目标”的大脑中对其要传达的知识,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深入的概念、结构以及输出序列,而作为“学习者”,则尚未建立起相关的概念和结构。

    当上述两个条件成立时,“认知势能”就形成了,“学习目标”相对“学习者”之间存在一定高度的认知势能。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学习”就是化解认知势能的所做的“功”。而学习的最终结果就应该是两个大脑之间达到了几乎同步的状态,不再存在“势能差”。

    基于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建立认知标准了。标准是个奇特的工具。有了标准,如何达成反而会变得简单,甚至很多时候它都会自动明了。

    认知标准一:充分化解认知势能

    关于这个标准有两个关键:

    第一,确认“学习目标”存在强认知势能

    我们的生活中,大量的内容生产者输出了大量可以听,可以读,可以看的信息。但是他们与你之间真的存在认知势能吗?未必。就像你曾阅读过的大量新闻一样,小编们只是把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这些简单的概念组合成新闻传递给你,它们容易阅读,新鲜刺激。这类信息无论接收多少,也无法提升你的认知深度,更可怕的是你的“注意力资源”就这样被“收割”并被作为广告费出卖,而你一分钱也没得到。

    寻找具有强势能的“学习目标”,并非难事。在当下如此透明的环境里,找到领域专家的课程、著作简直易如反掌。而这类内容,你学起来是不是很“费力”呢?如果是,很有可能背后藏着巨大的认知价值,不要怕难。

    《超级个体》专栏作者古典还教导了更高级的一二三手知识的分类和各自的功用,鼓励我们寻找知识的源头这类“认知势能”高地。

    第二,充分化解

    明确了“学习目标”具有强认知势能后,自我要求的标准就开始起作用了。“充分化解”的要求是,最终到达和作者相同的理解,从而具备超越可能。这是对学习结果的最高要求。

    老实说,当我知道了这样的标准后,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回顾过去自己读书的经验,我的自我要求仅仅是“认真”的读完最后一页,在自己的豆瓣上重重的点下“已读”。这个过程中,作者要传递的概念,还没来得及在自己的大脑中站稳、成形,就被匆匆忙忙新输入的内容挤瘪了。最终势能差依然恢复到像原来那样,用通俗的话说,把学到的又还了回去。这是个很痛的领悟。

    还有很多“不充分”的情况。有知难而退的,有赚到一点一知半解就撤的,有自以为读懂其实完全理解错了的,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

    至于如何“充分化解”,就如我前面所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我想强调的是,单单这个标准大旗竖立在我们心中时,一万种方法中适合你自己的那一种就会自己浮现,就算没有出现,你也会恐慌性的去寻找并找到方法吧(可以去了解提升认知效率的“认知金字塔”模型)。我并不担心。

    那如何知道自己“充分化解”了认知势能呢?这需要验证且必须通过验证。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可以像作者那样把建立在你头脑中的概念教给其他人,能按照自己认为更合适的输出序列线性的输出出来(演讲、写作都是),而且当你再回头去读那位作者的书时,你会发现你已经学不到任何东西了(都已经变成自己的了)。

    认知标准二:自建认知势能

    有“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总是幸运的,因为有巨人的肩膀可以踩。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亲自面对大量芜杂的信息流,我们应通过有意识的持续探求,最终形成具有传播价值的认知势能。

    关于这一点,可以利用黄金思维圈来作为持续探求的工具,简单的说,凡事我们都要求自己不仅能解释what和how,还能持续探求直指事物核心的why。成甲的《好好学习》将之称为“临界知识”。

    其实,我们是天生就爱问为什么的孩子,不知不觉,不知何时,放弃了提问的本能。专业和行业的人为切分,似乎成为了我们探求事物底层规律的障碍,使我们不愿跨雷池半步。我们必须重新召唤这种能力。成就斐然的先行者们也一再向我们招手并兴奋的喊道:“跨学科的底下有金矿!”。一旦当我们得到了why这个层面的知识,不仅会更好的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建立了自身的认知势能,传播价值就自然形成了。

    标准三:重构形成新势能高地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四个层次中的最高级别,是主题阅读。艾德勒认为每个阅读者都应该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这个层次。所谓的主题阅读,就是一对一的“认知势能”模型扩展到“一对多”——一位学习者多位“学习目标”。此时,学习者除了要针对每个“学习目标”达到前面的标准一之外,还需要组织多位“学习目标”的辩论(尽管这些作者不可能真的在场)。最终,新的论点和结构会浮现出来,而那就是重构,那是一种新的知识,和你从任何一位“学习者”那里得到的都不太一样。

    这真的是令我极其羡慕的能力。达成者无不成为知识领域的超强势能高地,当你听过罗振宇在过去四年里每一期罗辑思维中的滔滔不绝,当你看到吴军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居然可以写出《文明之光》四部曲,你就会知道主题阅读导致的重构是什么了。

    致未来

    三个标准说完了,它们以后将作为我检视自己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工具。标准给自己立下了,或许自己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达到,但如果因此生命变得能留下刻痕,足矣。

    上一篇 2 驾驭好你的生命战车


    共享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CC BY-NC-ND 3.0 CN)
    转载请注明:作者黑猿大叔(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体核心能力 3 - 重新定义认知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yo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