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今天阅读了第七章 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第42节 教学在互动中生成
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生成?李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五种形式的策略
第一种形式: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即"织网"。
教师传统的知识往往会点状分布于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掌握也容易点状化,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回到整体,用综合或整合的方式将棋编织成为一体。
第二种形式:从个体体生成到全体生成,即"滚雪球"。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以个体替代全体,将个别学生的创意问题、精彩回答习惯性的理解为是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结果就让更多的学生失去了训练和表达的机会。我们老师就需要把个别学生生成的资源变成全体学生可以共享的资源,把一个人的亮点变成所有人的亮点。
第三种形式: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即"刨坑"。
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资源、亮点,要修炼内功,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促成深层次的生成,这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深挖、拓展。
第四种形式:从单一生成到多为生成,即"开渠"。
教师的生成点定位要充分体现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和学生成长需要。既有价值取向的多维,视角的多维,方法的多维,也有思维方式的多维。
第五种形式: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错误"的出现,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如何转化,把不利变为有利。
李教授在对所提的每一种形式策略进行解读之后都配以案例,让我们阅读者更能充分领会理解,学习并尝试去实践,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可操作性!
在今天我们州上举行的高三连片一轮复习教研活动中,我就发现某些老师非常善于在课堂中进行问题的生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