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友广场圣贤书友会
《孟子》(七)离娄上篇7——事孰为大②:逐字稿1

《孟子》(七)离娄上篇7——事孰为大②:逐字稿1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06-04 16:55 被阅读0次

逐字稿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这一段是学孔子教大家怎么看人。

大家记得《论语》当中,孔子教大家怎么看人,说的是什么呢?还相对复杂一点,说的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你要看一个人,你得看他凭借什么来做事,以什么为乐,然后靠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是孔子的办法。

孟子到这儿呢?孟子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孟子认为没那么麻烦,“存乎人者”,存就是观察。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没有比眸子更好的,什么是眸子?眼中的这个黑色的部分叫眸子,就是“眸子不能掩其恶”。一个人的眼睛,没法掩饰自己胸中的丑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了就是明亮的意思,一个人内心正派,双眸是亮的。我说这段话的时候,眼睛不自觉的就睁大了,是让大家看看我的双眸是亮的,叫作“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眊就是浑浊,这个人的眼睛就开始变得浑浊了。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听他说话的时候盯着他的眼睛看。“人焉廋哉”,这个人怎么躲呢?

这是孟子的观点。这里边既有反例,也有证明的案例。你比如说我认识个老警察,这老警察就告诉我说,他看一个人,一眼搭过去,说这人有前科,这人犯过罪,一眼就能看出来,很少失手。原因就是他说那个贼看到了警察,他的眼神都是从下往上挑的,看人不正经看,都从下往上看,这种人心里边肯定有问题,这是我们说这个证明孟子说的。

但实际上《陌生人效应》这本书是这么说的,说你不要过分地自信于自己的感觉,有可能你面对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害羞,这个人就是没见过世面,他见到谁都紧张,然后你觉得他是个坏人,实际上他只是腼腆,说不定他是一个好人。

《陌生人效应》里边用了大量的研究,用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不要对自己看到别人时候的第一印象有特别强的信心,特别强的信心的人最后都吃了大亏,因为人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这个事,我觉得孟子可能有点托大了。就是光看眸子这事不好判断,况且现在很多人还戴墨镜,戴墨镜这就不行了,看不到了。还有人视力有缺陷,难道一个视力有缺陷的人,这人都不好吗?不能这么简单地下定论。

但是有时候你也要相信人生的经验,所谓人生经验就像我说我那警察朋友,能够判断谁是小偷一样,这种东西在心理学上讲叫作域外信息。什么叫域外信息呢?域是疆域的域,域外信息就是你见到了一个人,说话做事什么都挺好,但你就觉得这人不对劲,不知道为啥不对劲,他来你就不舒服,你就不愿意跟他待在一块儿,但是你说他为啥不对,你又说不出来,这叫域外信息。

你的身体获得了一些域外信息,它提醒你这个人不正经,所以有时候老人家会有这样的感受,他就说你不要跟那个人来往,我不喜欢他,没道理,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有时候能说得对,所以心理学需要不断地研究,这个域外信息的证明,是现在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所以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大家保持自己眼神的清澈,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七)离娄上篇7——事孰为大②:逐字稿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ks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