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风不老
-1-
出差回来的当晚,抱着放松的心态看完了《人民的名义》全集。据说是送审样片,也不知最后的结局有没有不同的版本。
在此,无意剧透,只谈感悟。
记得看完最后一集,心里面像压着一块石头般,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这几天也在不时地深思,官场浮沉,利益博弈,到头来也不过是曲终人散,竹篮打水一场空。
甚至,曾经以为拥有一切,权利也好,地位也罢,蓦然回首,才发现,那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
坏就坏在,人心就是一个江湖,有利益就会想得到,而得到了又会想拥有更多,欲望叠加,周而复始,万劫不复。
-2-
梁璐与吴老师最后的那一番促膝长谈,其实挺引人深思的。
明知道祁同伟贪慕的不过是自己家族的权势与地位,可梁璐却依旧选择以此为筹码,赌上了一辈子的婚姻与幸福。
倘若她能活得明白一点,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期待,更不会有那么多的失望。但女人对爱情总是容易太过理想主义,既要得到,又想更多。
所以,她痛苦,她纠结,她愤懑,她不甘。可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一声叹息矣。
而吴老师呢?她通透,明了,聪慧,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无力阻止,也无法改变的,于是她选择隐忍,选择维护体面。
在人前尽职尽责地扮演着高官太太所该有的温柔贤惠与历练通达,对于背叛感情的前夫,依旧能够心平气和地谈笑风生。
只不过,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结束闲谈,各自回房,那种背影里的孤寂与落幕,也看得人心疼。
梁璐问吴老师,有没有后悔让高育良从政,倘若他还留在汉东大学,最终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吴老师说没有什么后不后悔,一切不过是选择。官场有官场的利益熏心,学校亦有学校的勾心斗角。身处名利场,很多事情都无法盖棺定论。
-3-
很多人说,剧中太过于拔高了陈岩石的形象。
看到最后,白发苍苍的他佝偻着瘦弱的身躯,依偎在昏迷不醒的陈海身边,安然离世,那种无声的告别,特别扎心。
尽管陈老的形象太高大上,甚至有点理想化,但现实中缺少的就是这么一个干部形象,缺失的就是他身上那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仆精神。
所以,这部剧以他那立体、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给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典型,同时也是官场的一块丰碑。
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官场腐朽,官员缺少一颗“公心”,人民不免失望。从这一点来说,陈岩石不仅是汉东政界的一股清流,也是人民的众望所归。
-4-
至于最后悲情自杀的祁同伟和锒铛入狱的高育良,他们一个从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到野心勃勃的公安厅长,一个从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到重权在握的省政法委书记。
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步步惊心,步步为营,甚至还有刀光剑影,暗自厮杀。
只因宦海浮沉,被权利牵着鼻子走。也就逐渐失去了初心,最终只能悲剧收场。
突然想起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说的那句:“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或许,他们心里也清楚,命运给了一颗糖,势必会再给一巴掌,只是内心对权利的渴望,推着他们不得不往前走,直到最后跌入了万丈深渊。
-5-
所幸的是,还有达康书记坚挺到了最后。
侯亮平毕竟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太过于伟光正。但达康书记不同,他个性耿直、脾气火爆,怼起人来不留情面,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看得酣畅淋漓。
身处大染缸,为何达康书记这个万年“背锅侠”成了一股清流?
因为他有底线,有原则,知道什么是“可以为”,什么是“不可以为”。可以为而为之,能够事半功倍;不可以为而为之,就会功亏一篑。
他不是无欲无求,也面临着权利诱惑,但他守住了最后的底线。或许,他很早就明白了“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标好了价格”,所以他只拿自己能够承受的那一份,而从不妄自奢求命运额外的打赏。
-6-
一部剧掀起一阵狂潮,一个题材引发全民关注。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热点,最难能可贵的是喧嚣之后的那份冷静。
犹如一只装满液体的瓶子,摇晃过后,安置在桌上会出现沉淀物。
人也如此,经历了动乱后的反思,才可以凸显出人性中不为人知的潜藏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