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面对情感问题,我把《百年孤独》读了五六遍,难以忘记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了的都是假的,记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就连最狂热忠贞的爱情也不过转身即逝,唯有孤独永恒。”这么一句刻骨铭心的话,从此我的微信、领英、简书的图像都变成了百年孤独的封面一直未曾换过,因为我觉得我的人生的确从未离开过孤独,所听的歌曲、所阅读的文字都充满了哀伤的孤独。
而今,因对阅读和写作的痴迷而再次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想要从中吸取写作的营养,使我的文字变得更有力量,使我的小说更具有穿透力,洞察每一个人生活的不易,窥探并发现平凡人内心的苦与痛,两遍读下来,我不知道我是否吸取到了著作中的营养成分,但我更加确信我的生活从未离开过孤独,而且发现好的作品都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譬如,作品中所呈现人承受苦难的能力、展现活着所能遇到艰难并克服困难的能力都与余华的《活着》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吻合,再如,作品讲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生活和近亲结婚所导致的悲剧像是一个围城,不断重复着相似的悲剧与《围城》中所表达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有点不谋而合。
我为什要阅读和写作、去参加活动呢?我为什有时候对爱情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呢?我为什么希望有一天我能功成名就呢?我为什么总会时常想念家里的父母呢?现在答案已经清晰了,因为“孤独”,阅读和写作不过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能够真正感同身受,灵魂契合的伴侣更是百年一遇,而文字具有倾诉和聆听的功能,也能够感同身受、也能发现灵魂的伴侣,读者和作者能在文字中听见内心的呼唤,就如以前读郁达夫的《迟桂花》,一读完就知道了小说中的女主就是与我灵魂契合的人无疑了,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该有多好。
读完《百年孤独》便意识到爱情是人类孤独下的产物,所以现在有点反对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所阐述的“婚姻是因为人类分工的需要”的观点了,起码有一点毋庸置疑,人在寂寞孤独的时候,十分渴望有一个异性朋友能够倾听内心的不快、委屈、苦楚等等,这个异性朋友我们称之为爱人或是情人,更高级的称呼是“灵魂的伴侣”,然而爱情就像鲜花,美得耀眼也美得短暂,只有遇到正真意义上的“灵魂的伴侣”,这爱情之花才能开得长久。至于会有功成名就的欲望、想念父母的心里更是因为孤独,名利和声誉可以带来前呼后拥和掌声,这些是驱赶孤独最直接的方式了。
作品最终描绘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衰颓,直至销声匿迹不复存在,由此我也想到了人类是否也会灭亡呢,如果人类终将消亡,那么,人类发展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又有何意义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无限的索取和污染,以及人类现在所谓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开发新资源等等行为,是否与布恩迪亚家族为避免下一代发生悲剧所作的努力有些相似呢?此时我心里还有很多疑问,而且都没有答案,但随着窗外的雨声止住了,因为我不明白我现在为什么要写这几段文字,就正如不知道人跟花草树木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一样,带着这些疑问我只能静听风雨,任凭光阴流逝、岁月蹉跎。
一百年后,不过是人类孤独的延续,直至沧海桑田,到那时,人门对“你孤独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仍将是“孤独”,其他所有的疑问、哲学问题有没有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只享受此时孤独带给我的自由,自由中透着点无奈,无奈中伴着雨滴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