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生三世简书精品苑书香澜梦
颜真卿之憾--读《祭侄文稿》有感

颜真卿之憾--读《祭侄文稿》有感

作者: 拾荒旅者 | 来源:发表于2024-01-08 11:18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68期“憾”专题活动。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颜真卿《祭侄文稿》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是承前启后的宗师级人物,他初学褚遂良、二王,后师从草圣张旭,学其笔法,吸众人所长,一改初唐风范,自成一体。他的作品稳健、厚重、雄劲、宽博,即后世所称之“颜体”。他的《祭侄文稿》得以真迹流传今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稿全文二百三十四字,涂改三十四字,共计二百六十八字,其间不独书意,更有一份浩然之气蕴含其中,故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画像

    历史诸多名家传世墨宝,得自然之妙者为上品。中国传世三大行书书法依次分别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是书家临时起意的即兴之作!譬如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得意自然,诞生在充满平静和喜悦的一次聚会之中。

    但是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却是书写于一片充满悲伤、愤慨和无助的情绪下。每每读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便觉悲怆愤懑感同身受,扑面而来,读着读着便忍不住潸然泪下。这篇《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

    唐代玄宗末年,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叛乱,叛军只用了三十天的时间,自范阳到洛阳长达1600里,摧枯拉朽,席卷了大河南北,甚至攻陷了重城洛阳前锋部队已经直达潼关。叛军如此快速地推进,足以表明其一路南下,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实质性的抵抗。已经年迈的唐玄宗心力交瘁,哀叹:“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位义士。”更让玄宗绝望的是,朝廷于十天前向各地节度使下发的集结令,竟然没有得到任何响应。太平日子过久了,沉醉在盛世的虚幻中的大唐君民,忽然惊觉,国已破家将亡。那个曾经风华无双的盛唐,被生生地撕下了它美丽的面纱,露出无比的苍白和萎靡。

    身处这一段历史漩涡中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此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跳入到拯救国家的行列中。当时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他的堂弟颜真卿因得罪宰相杨国忠也被外放到平原做太守。颜杲卿设计斩杀土门县(今陕西富平)叛将,传檄河北各郡县共同平叛,组织唐军和义军拦截叛军。最终因求援不成,城池陷落。敌军劝降,颜杲卿不从,敌军便当着颜杲卿的面把他的儿子颜季明的头砍下来。他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断头,却依然坚守着忠诚,破口大骂,誓死不降。敌军没办法,只能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里所写到的“为颜常山舌”,便是由此而来。 

    一年以后,颜真卿带领唐军反攻,收复常山,人们在废墟中找到了颜季明的头颅。面对着侄子的头颅,极度悲恸气愤的颜真卿挥笔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一直非常喜欢这个侄子。在他的眼里,颜季明就像自己的儿子,而且在颜家的下一辈中,最有才华、人品最好的便是颜季明,这样一个优秀的后辈,本来是颜氏家族的骄傲,家族延续兴旺的希望所在,结果却因为“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导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心中这份情感奔腾,自然不能自已。我们从他在文稿中书写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书写落笔已无暇顾及工拙,且随处圈点涂改,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种最为真实自然的情感,随性随笔,起伏奔放。

    文稿起首几行,节奏缓慢,字势沉着。显然,此时的颜真卿此时定然是思绪万千,心情极度悲愤却郁结于此,沉吟之下沉重落笔。

    《祭侄文稿》 部分1

    从第八行开始,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此时的颜真卿内心的愤怒之情开始奔涌而来。

    《祭侄文稿》 部分2

    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颜真卿在这一段内连续书写了接近六行,是整个《祭侄文稿》中书写最长的一次,笔画越来越细,甚至在涂改处加写了一行小字,我们能感受到一股愤怒、哀伤、仇恨汇集而来的百感交集,此刻如泉涌一般迸发出来

    《祭侄文稿》部分3

    后面几行,是对侄子的哀悼和怀念。用笔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写到“呜呼哀哉”四个字时,锥心之痛已然无从言表,我们仿佛看到,此刻的颜真卿已经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几乎不能自已,落笔不成字了。然而,正是这部分书写,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祭侄文稿》部分4

    血浓于水,不论古今,亲情这种东西,于中国人而言,永远是是骨子里的血脉相连。

    这是一幅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偶得之作,更是一篇堪称锥心泣血的悲愤之作。史传颜真卿写下这二百多字,仅用了七次蘸墨,文内一笔写下53字,因而这书贴内文字出现多处枯笔,悲恸之意,让人倍感苍凉。

    后人对《祭侄文稿》题跋无数,但其中有两句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元代书法大家鲜于枢的跋:“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鲜于抠记。”

    元代鲜于枢《祭侄文稿》跋

    二是是清代清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大家王顼龄的跋:“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清代王顼龄《祭侄文稿》跋

    从这些古人留下的跋里,我们可以看到后人对颜真卿发自内心的赞赏之意,这种欣赏,绝不止于对颜真卿的书法,更针对颜真卿写下的文字中站立着的那个高尚伟岸的灵魂。

    事实上,颜真卿是个忠臣,也更是一位直臣,在朝廷中,他一向敢于秉笔直书,针砭时弊。使他与四朝的宰相杨国忠、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等人的关系都十分紧张,并遭记恨报复,导致他多次被贬,但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性格却从未改变。这篇《祭侄文稿》正是鲁公书品、人品的绝佳写照。

    写下这篇祭侄文稿的25年后,当时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攻陷汝州。一直忌惮且嫉恨颜真卿的宰相卢杞,上书唐德宗,让颜真卿孤身深入叛军中传达朝廷旨意。皇帝准奏,一时举朝震惊,都觉得卢杞太过阴险,这是借刀杀人,让已是古稀之年的颜真卿去送死啊。同僚们都劝他晚点再走,要去找皇帝再争取一下。岂料颜真卿坦然说,这是国家的命令,我没有什么理由推辞。于是,毅然往贼营而去。其实,颜真卿何尝不知此去凶多吉少,在他写给儿子的遗信里,让他恭奉祖庙,抚育宗族的孤弱。

    到了许州,李希烈劝他投降,对其软硬兼施,企图策反颜真卿,然而颜真卿始终不为动摇,最后遭李希烈缢杀于牢内,享年七十六岁。

    “历史书里你随手翻过的一页,便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颜真卿和他身后的颜氏满门忠烈,他们都身怀“国难当头,杀身成仁”的勇气,死于叛军的屠刀,死于奸邪的毒计,死于君王的昏庸,更是死于胸中的大义。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用最惨烈的方式完成了其对大唐帝国最后的忠诚,也将大唐仅剩的傲骨和尊严挺立于世人的目光中。

    古人一向认为字如其人,而颜真卿也实现了他的书法与人生的真正统一。对于颜真卿的书法,北宋欧阳修赞不绝口,并发出过感慨:“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遗憾的是,在颜真卿活着时,他的“端严尊重”,并不为时代所喜,更不为皇权所容。这也正是颜真卿人生的最大遗憾所在:一直以“端严尊重”立身的他,没能遇到一个“端严尊重”的时代。

    《祭侄文稿》全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颜真卿之憾--读《祭侄文稿》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in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