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通过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了《爱智书院课堂》读书及听书类节目,这个节目的主题是每周日邀请一位当代名家带我们阅读或者带我们聆听相关的经典文学名著。上周的听书节目是邀请当代著名女经济学家兼作家林采宜为我们讲述和解读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创作的心理学名著《心流》。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这个节目听说过“心流”这个概念和这种说法,当我第一次接触“心流”这个概念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平常经常提到的河流、电流、气流等概念,河流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常或者间隙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电流是指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气流是指空气的上下运动。我想,“心流”的涵义应该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流向吧。
我虽然有了自己对心流的直观感性认识,但还是对心流的具体涵义和深刻意义无法理解, 我赶紧收听了林采宜解读心流的音频节目,同时为了更加详细深入地理解心流的涵义和弄清心流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我在当当网购买了心流的原著书籍。通过收听林采宜解读心流的音频节目和阅读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创作的原著书《心流》,重新改变了我对心流的肤浅认识,加深了我对心流这种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领悟,增强了我利用心流的概念来提高自身修养和指导日常生活的本领。
《心流》的作者心理学家米哈里认为,“心流”的第一大指导意义是让我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来寻找乐趣,就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寻找发现乐趣,对某一事物痴迷专注,找到一个让自己心灵成长的方式。我也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信息飞速爆炸、生活节奏快速如电的时代,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禀赋及时寻找适合自己的乐趣并且持续专注地把它做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认为在现代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禀赋和优势来寻找适合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这个无处不在的竞争环境,从我家孩子5岁到8岁这个过程中,妻子给孩子陆续报了美术、书法、弹吉他、英语、智能机器人等校外培训课。这些年来,每个星期一到五孩子在学校上课学习,每个星期六日在校外培训班学习,每当我看见孩子带着疲惫的身躯和无奈的心情回到家时,其实我的心里真的很难受。我看着孩子,就回忆起了自己在农村度过的童年时光,我小时候是因为物质条件的贫乏而感到焦虑,而我家孩子每天的焦虑和无奈不再是因为物质经济条件的匮乏,而是由于在家长的功利教育下和社会倡导的“成功学”指导下,找不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精神追求。自从我全面理解和领悟了“心流”后,我就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乐趣”,把孩子的校外培训班缩减了好多,只剩下孩子自己喜欢学习的英语和智能机器人两门课了。
“心流”的第二大指导意义是让我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来找到内在喜欢的自己。要找到内在喜欢的自己就是要不断丰富内心,习惯独处,找到内在真实的自己,和自己和谐相处,并且认为在孤独中看到喜欢的自己并且和自己好好相处是解决孤独的最终解药。每个人自从与母体分离“呱呱坠地”的那声啼哭开始,就走上了充满焦虑感觉孤独的漫长人生之旅。我们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很好地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和别人的认可,但每个人可能都会在竞争激烈残酷的社会中,感到孤独无助和心力憔悴,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发现自己的禀赋来欣赏自己,要学会不要盲目和别人攀比,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不能随便遭受外界干扰而影响自己心态,要学会和不完美的自己好好相处,要学会在孤独中找到内在喜欢的自己。
“心流”的第三大指导意义是让我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来获取自己内心真实的幸福感,就是只看和只听自己喜欢的东西,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其它事物做到很好的心里屏蔽。我们普通人一谈到幸福这个话题,就都比较敏感同时也比较纠结无奈。白岩松就曾经写了一本书名叫《幸福了吗》的书,通过此书来探讨幸福的意义和追寻如何才能幸福,并且诘问我们每个人“你幸福了吗”。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当记者采访莫言并追问莫言,“你获奖后幸福吗?”,莫言直言不讳地说,“你看我这每天接受记者采访而没有自己的自由时间,你说我幸福吗?”接着莫言又解释说“其实幸福就是一个人什么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精神放松,身体健康”。《心流》向我们透漏了幸福的要义和人在什么时候最幸福,作者认为幸福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富裕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幸福跟你得到的多少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对自己拥有的一切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才最幸福,只有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才最幸福。
通过阅读《心流》和聆听“心流”相关音频节目,我想,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心流”对我最大的启发意义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来寻找乐趣,从而培养专注精神;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来找到内在喜欢的自己,从而化解孤独;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来屏蔽外界无关的事情,从而获取自己内心真实的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