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原则,修行有通则。华严经善财童子第五参,解脱长者老师到最后讲了十个照顾自心,是人生修行的态度,一个纲要,代表着行者风范,可以当作座右铭。以三摩地法,在一切人事时地物忙碌中修,展出身相,善用其心。
他开示完自己所行法门,紧接着推荐下一任老师,这也是五十三参的通式。“善男子!我唯于此如来甚深无碍庄严解脱法门, 自在入出。”在甚深禅定中自在出入。
“如诸菩萨摩诃萨住无碍智,行无碍行。于诸境界,无不通达。现前常得见一切佛广大三昧。住一切佛无涅槃际成正觉门,无涅槃际成正觉门,无有涅盘。”这是第二阶段的成就。
见生死,证涅盘的,都是小乘门。厌娑婆,欣极乐的,是权教非实。不是说不要修,那是还没上道。
“普遍了知诸三昧海所有境界,能随观察三世诸法悉皆平等,分身遍往一切刹海。入于诸佛无分别处。一切境界皆悉现前。常能观察一切诸法。以圆满智尽能说行一切菩萨功德行愿。于其身中,悉能显现一切世界成坏之相。而于自身及彼世界,不生二想。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讲到智慧了,非常谦虚。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说,他不知,怎么说这些境界?他真的不知吗?在理上,禅定与智慧,不混在一起。老师教禅定就是禅定,教智慧就是智慧,这样学者能学得清楚。
本来法界一体的,法界是一,不生二想。而摄化众生,是多样性,要分别的。法界体性是一体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是同一个。不读华严,真的不知佛家之富贵。
解脱长者他懂下一个善知识境界先讲,自己只教一个法门,一门专科。整体在成长,照顾生活,老师要教大学,教那个水平应对进退,告诉江湖险恶,要具备应变能力与抗压性。修学佛法必须全方位来,不要只求专业,多学实际生活中的大学。
▲“善男子!从此南行阎浮提畔有一住处,名遍无垢。彼有比丘,名曰海幢。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再一次变化,更复杂的情况,是修学上要注意的地方。
介绍要懂得法界体性。阎浮提,是有烦恼的地方。畔就是边缘。法到边际了,入禅定,已转到另外一个象限去了。到边缘去,马上就开智慧,出三界;在阎浮提中心就麻烦了。
比丘表示清净,所以叫遍无垢。要去感受生命的总体宏观;从一点看,会执著。行者与师父交融一体,学者与善知识交融一体。生命投入,一定感恩。没有投入,就会应付。投入不是付出多少问题,是生命精华的提升与变化。一个人做事只是领薪水的,没有用。
功课绝对不能变成职业性的工作,变成惯性,机械地交差。变成职业性,就不能成功了,不用善用其心。学佛学着觉醒,自在活泼,没有压力,与工作不一样。能投入的人,充满生命力。在日常生活每一个部分投入,善用其心。前面《净行品》把外面的境界,转为内心的东西,对能量会一再地提升,这样才是真正美好的人生。
▲“时善财童子礼长者足,右绕观察,思惟瞻仰,称扬赞叹无量功德。念善知识,能为救护;于善知识,常生欢喜;
依善知识,发起行愿;由善知识,令我开悟;敬善知识,心无违逆;事善知识,无有谄诳;于善知识,心常随顺;
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令我远离一切颠倒;于善知识,起慈父想,令我成就菩萨善法。如是思惟,深生爱乐。悲泣流泪,辞退而去。”
救护,身心救护有限,这是灵性救世救护,无限,活泼。这一段特别强调善知识,意思这个法门不离善知识,直到成就。不要产生宗 教狂热现象。
禅定要修行成就,基本上就在这个地方,与善知识的态度关系。师父好徒弟:1、依教奉行,好好去做,即法门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2、心无烦恼,即烦恼无尽誓愿断;3、能够与众生分享,即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入禅定,禅定这一关,全部过滤掉。
善知识有三类:1、外护善知识。2、同行善知识。此最重要,显出道风。成熟到完全接纳到新法门,一定是同行善知识架构的。第一自己的人格性要健全;第二与众生界要圆满;第三自净戒要彻底,不能自我隐瞒。具备这三个条件,相对修行就简单了,大乘禅宗心法特色参禅金三角,调整到平衡的地方就进去了。3、教授善知识,只是象征。
本参经文,雍容华贵,境法合壁,本讲法门众多,到此告一段落,下一参讲智慧的法幢比丘章!(海云继梦师讲华严,圆明心要笔记5-25)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