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容营销?
最近了解了一下公司保险业务的拉新流程:公众号合作软文——导流至公司的公众号或H5填写表单——客服首次筛选——理财师规划——客户在保险平台下单。
利用公众号进行推广有两个优势:
(1)目标用户群体比较聚集,而且是自然聚集,比如关注健康养生的中老年用户、护士群体、商务人士,针对这几类用户经常关注的公众号投放保险广告,那么比信息流广告更加精准,效果也更好(这是实际效果已经验证了的)。
(2)软文这种形式,可以让用户更有代入感:营造焦虑感+KOL背书,用户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比一个单纯的静态图片广告或者短视频广告自然更有效果。
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留意到在填写表单的落地页需要填写姓名和手机号,在看到填写姓名时,我心里膈应了一下,然后填了昵称,没有填真实姓名。
为什么要填写这么多?只填写手机号不可以吗?需要用户填写的信息越多,用户成本就越高,流失也会变多。
随后和负责这个页面的产品聊了一下这个问题,他抛出了三个理由:
(1)行业中基本都是采集这两个信息,姓名+手机号
(2)先采集用户的姓名,有利于之后电话回访中更容易获取用户的信任
(3)用户走到填写表单的这一步,说明已经有很强的付费意愿,即使多填一项信息,提高了用户成本,但是有利于筛选出高质量用户。
第一个理由显然不成立,存在的不一定合理,习以为常的东西中往往存在问题。
第二个理由,对比用户成本和客服成本,显然用户的成本更高,而且减少很多潜在用户进入转化漏斗的下一个环节。
第三个理由则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遇到这个问题时,我只看到了第一层:成本前置或成本后置,要么用户填写提供姓名,这就是成本前置,要么是客服在电话回访时询问姓名,成本后置。
但更深一层,其实是用户数量和用户质量的问题。
如果让用户来填写姓名,也就是把获取用户姓名的成本前置给用户,必然获取的用户数量会流失,但优势是留下了更高质量的用户。
从内部资源看,后期客服电话回访时的压力会减小,目前公司的客服和理财师数量是不够的,人力资源非常紧张,相当于变相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可以让有限的人力成本集中攻克少部分的高质量用户,人数变少了但转化率提升了,那么最终的业务成交量不一定会降低。
从用户自身看,虽然用户前期付出了沉没成本,如时间成本或金钱成本,但由此前期成本的存在,也会更有动力去了解下一步的操作,这样转化效率也会变高了。
这也类似在线视频平台,腾讯、优酷、爱奇艺三巨头,他们核心拼的是内容资源,用户很容易没有自己想看的内容或者独播内容而流失到别的平台,付费会员不只是一种增值服务和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付费会员可以更有效的留住用户,减少用户流失,增强用户粘性。
这里可以抽象出一个模型:
用户成本越低,用户数量增加,用户质量降低;用户成本越高,用户数量减少,用户质量增加。
这个模型有三个参数:用户成本、用户数量、用户质量。
用户成本,即用户付出的成本,包括操作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
用户数量,即进入转化漏斗的流量。
用户质量,用最终转化率和客单价衡量。
当我看到落地页中用户需要填写更多的信息时,我第一反应是用户成本太高,但是我没有考虑到因成本后置导致的后期的筛选成本,以及因沉没成本导致的用户质量自身提升。
所以不是一味说降低用户的沉没成本,就会有更好的拉新效果,而是找到一个最优点,能够使用户数量*平均用户质量的值达到最大。
那怎么找到最优点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可以使用ABtest,即在小范围内实验,通过控制变量,如投放渠道等,同时实验多种策略,找到最优点后再大规模使用。
但我依旧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ABtest不是万能的,因为这个会花费很多成本,所有的工作都要做双份,如运营文案、开发成本、时间成本等,反而不符合快速迭代的节奏。ABtest适合公司规模较大、业务稳定、时间不紧急的情况下使用。
而对于创业型的公司,以及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的是快速迭代,不是同时,而是前后,即在真实的市场中验证,得到反馈后快速修正。
总结:从内容营销到一个产品模型(用户成本&用户数量&用户质量),再到对ABtest的思考,果然沟通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也是产品经理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