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了下来,听着李健的《一念一生》,默默发呆,思绪也在胡乱的飘着。人,最好别闲着。
终于完成了《大概念》教学评价部分的交流,在交流前,亚敏老师对我们的讲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我对他说:“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我读的并不太透彻,也许自己理解上还是有偏差的。”但是亚敏老师一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他说:“所有的理解都是从误读开始的。”王老师也要做交流,在和他的沟通过程当中,我们彼此打气道:“对我们这次的交流,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我们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我们的思考,带动更多人的思考。”
正因为得了这两个人的鞭策和鼓励,所以我才敢于欣然接受这样一个任务。对于这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我的理解不透彻,存在误读,应该也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我是把讲稿写好、PPT做好后,准备读稿的,可是真正交流时,却发现,如果按稿子去讲,那太生涩死板了,于是不由开始自由发挥。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不管我的稿子准备了什么,我,所能交流出来的内容,一定是我自己理解了的部分。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惊觉到另一个问题:不管我备课准备了多少资料,写了多少华美的文字,我真正能给学生讲出来的,也一定是融入我的思维、生命的部分。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课,也如其人,同时,老师所带出的班风,亦如其人。
交流结束之后,我把我的发现和亚敏老师沟通,再次得到肯定,他说:“交流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并再次鼓励我们
以后要多参与这样的活动。确实,我一向是懒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如果不是这次被点名要求,大概我依然会懒懒的。
这段时间在准备学校一些工作,再加其他活动的工作安排,另外还有为交流做准备,第八次作业错过了时间,好在网开一面允许我补交。用了三天时间,把作业写完,匆匆上交后,屈老师一眼指出了里边存在的问题,我坦言自己做的很仓促。屈老师提示要修改,再进行最后一次作业上交。
本来还有一些沾沾自喜的,以为三天的时间也能把作业匆匆搞定,本来以为可以蒙混过关,显然不行。深耕细作吧,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