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年华||忆过年的仪式感

作者: 坐看云起时818 | 来源:发表于2023-01-13 07:07 被阅读0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过年,是个永远聊不完的话题。小时候过年仪式感满满,年味儿十足!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儿歌虽这么唱,但每个地方的年俗又是不大一样的!

    那时候的冬天,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家家烧着“煤球炉”,天虽寒冷,人却是热情似火的。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我们那儿俗称“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祭灶神,吃芝麻糖,那时候的芝麻糖真甜,还粘牙,但就是爱吃。我问母亲:“为什么要吃芝麻糖?”母亲说:“因为要把灶神爷的嘴粘住,这样它回到天上就不能说咱们的坏话了…”“可那不是连好话也不能说了吗?”我在心里疑惑极了。

    二十三的晚上,灶神爷要“回宫”了,就是要把灶神爷从灶台上撕下来给烧掉。灶神爷两旁的对联是这样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送走灶神爷,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替它老人家把芝麻糖给吃掉了!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四,扫房子。”每年的二十四,我们也会把家里的犄角旮旯都扫一扫,意思是“除尘(陈)”也就是去除陈旧,迎接新年。这个任务,每年都会落在父亲的身上。父亲是个勤快人,每到这时候,他都会拿一把扫把和一条毛巾,主动承担起这个又累又脏的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哥哥也会加入打扫卫生的行列。墙角的蜘蛛网、柜角的尘土堆……哪里都逃不过我们的“火眼金睛”。虽然每次打扫完都是一身的灰头土脸,但却是乐在其中!

    接下来这一天可有得忙了,这可是一件大事——蒸馒头。父亲弟兄四个,每年的这一天,我们这一大家子都会集中到奶奶家的院子里,开始齐心协力蒸馒头。那时候烧的是地锅,记忆中的蒸笼可真大呀,好几层,一次蒸出来的包子馒头有百八十个那么多。

    二十五这天,从吃过早饭开始,我们这一大家子就开始忙活了。和面和压面是个体力活,一般由父亲和两个叔叔承包了。只见他们拿一根又粗又长的擀面杖,一人一头,开始用它来压面。一抬一落,前前后后,那么一大块面在擀面杖的挤压下越来越光滑细腻。

    枣花

    然后开始包包子、做枣花和糕(寓意年年高),这个任务自然由女性来完成。母亲、大伯母、两个婶婶,再加上奶奶,她们就是包包子的主力军。包子有肉包和豆包两种,枣花也是各式各样,糕就更漂亮了。

    在床上铺个大单子,包好的包子、枣花等铺了满满一床。接着就开始上蒸笼蒸了,烧火的永远是我大伯,一整天他都坐在烧火炉旁,我想这是取暖的最好方式。

    这一天我们中午和晚上都是不做饭的,就吃包子。从第一笼包子出炉开始,就一个接一个地吃,谁家的包子蒸出来我们都要跑去尝一个。一天下来,能吃七八个包子,个个吃得肚饱腰圆。

    二十六这天主要是洗澡,那时候可没办法在家洗,会冻坏的。我们都是去村里的澡堂把这一身的灰尘洗个干净。上午洗澡,下午洗衣服和床单被罩等。当时的洗衣机可没现在这么先进,并非自动,每次都需要用手捞出来,把水放干净,再把衣物放进去洗,来来回回折腾几次才能洗好。

    二十七是开心的一天,因为可以去集市上买新衣服了。以前家里穷,平时是不买新衣服的,穿的都是母亲手工做的棉袄棉裤棉鞋。能买一身新衣服,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衣服买回来也是舍不得穿的,必须把它们叠的整整齐齐放在床头,就等着大年初一早上醒来后,穿上新衣服去拜年了!

    赶集办年货

    二十八这一天就开始热热闹闹置办年货了。瓜子、花生、糖都是早就买好的,从放寒假开始就买在家里平时磕着吃。这两天置办的年货主要是菜和肉,因为那时候的超市和菜店都是从大年二十九或三十就关门了,一直到初十左右才开业。我们需要把这十几天的吃食都准备齐全,才能安安心心坐等过大年!

    那时候没有冰箱,室外或一间没有煤球炉的小屋就是天然的大冰柜。蒸好的包子、买来的肉和菜,都被冻得结结实实,完全不用担心会坏掉。那时候的冷,是真的冷,哈口哈气都会结冰的冷!

    到了二十九,各种半成品吃食就要新鲜出炉了。炸丸子、土豆块、豆腐块、带鱼段……最后还会炖上一锅猪肉海带,满院子都是香味儿的诱惑,这时候,我都会围在灶台旁舍不得离开。

    贴春联

    热热闹闹的大年三十来了。上午贴春联,大门、小门、水缸、柜子,哪儿哪儿都得贴上“福”字。各个门框上,窗户上都得贴上对联,就连厕所也不会放过。那时候没有双面胶,用的都是浆糊,用白面熬成的浆糊。我们一大家子一块儿贴,这家贴了贴那家,跑的满身是汗,热热闹闹,哪还有一点冷气儿?

    年三十的午饭是一顿大餐,有鸡有鱼,盘盘碗碗摆上一大桌子,就是不让吃完,寓意“年年有余”。做饭的任务自然落在老爸身上,他可是自诩“一等大厨”的。中饭过后就是我和母亲的“主场”了——包饺子。

    过年吃饺子可是能把人吃吐的,从年三十开始,初一、初三、初五、初七、初十,都需要吃饺子,真真吃得够够的!三十下午,我们一般都会把初三之前要吃的饺子都包出来,随吃随煮,方便快捷!

    年三十的下午是要去坟地“请祖宗”的,就是说,把祖宗们请到家里来过年,等到正月十五那天,再把祖宗给送回去,叫“送祖宗”。“请祖宗”这件事只能是家里的男丁去,每年都是哥哥他们堂兄弟四人一起去把祖宗们请回来,就可以开始吃饺子了。

    春晚

    三十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必不可少的,每年都要准备好瓜子、花生等零食,在电视机前坐等开始。那时候的春晚可真有意思,看,冯巩带着他那句“我想死你们了”过来了;赵本山的金句就更多了,“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样儿,你穿个马甲我照样认识你”;宋丹丹“那真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力,欧耶”;赵丽蓉、牛群、范伟……

    等到11点50分,母亲就开始张罗了,摆贡品、插香,等新年的钟声敲响,就可以给各路神仙磕头许愿了。父亲呢,张罗着放鞭炮的事,那时候买的鞭炮也是一年比一年长,能从院子里,一直顺着楼梯爬到房顶上去……

    放鞭炮

    零点的钟声敲响了,父亲第一时间点燃了鞭炮,我在屋子里隔着窗玻璃捂着耳朵看着外面的鞭炮四处迸溅,隐隐约约听到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传入。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零点过后,该上床睡觉了,初一早上还要早起去给长辈们拜年呢!但即便是躺在床上,也是睡不着觉的,那种兴奋劲儿还在呢,何况还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那时候拜年起的可真早,五点天还未亮就要从被窝里爬起来走街串巷地拜年了。

    拜年

    父母他们那辈人都是真磕头,我们小辈们就是跟在屁股后面要瓜子糖吃的。小时候每次出门拜年都会拿一个塑料袋,专门装“要来”的好吃的东西;长大点后,就不好意思拿袋子了,都是穿一个口袋大的衣服,往口袋里装。

    “咱老百姓今儿真啊么真高兴,千家万户响的是一个声音,电视里的笑星憋足了劲,别管他吹啥捧啥都是逗咱开心……”

    大年初一,拜过年,吃过饺子,听着电视机里欢快的歌声,开启了新一年的生活和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喜乐年华||忆过年的仪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hg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