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讲座时,都谈些什么?

作者: JUNAN_CHAN | 来源:发表于2017-04-11 18:34 被阅读295次

2016年的9月,我以一位管培生的身份正式加入中博诚通,适逢自己“三战”考研“上岸”,在一所泛商科类高等院校刚刚入学并开始进修硕士学位。生活的表象似乎大好,有了兼职可以把自己养活,也能读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商科,但在之前,也便是自己于2014年毕业后的那两年时间里,我便几乎一直处在无业和备考的状态,而仿佛我真正开始思考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也正是在自己毕业后的那两年。

如今我也才觉得,或许我们在进入大学时开始,便已经遭受或是进入到某种职业困境当中。结构性失业的愈发严重,专业方向的局限以及自身思维的困窘等等都已在我们对周遭或是对自身有所认识之前便客观存在着……后来,也大概是从2016年的9月开始,我逐渐从事一些宣讲活动,其实宣讲对于我来说也可算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在大学期间,为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我便去到一些教育机构从事兼职工作,后来做过宣讲,做过校园主管,也做过区域经理,但这并不是我想着重于此陈述的,以从前的经历和如今的几十场宣讲经验来看,我并不觉得自己曾深刻改变过一些人,而如今也愈发的想做出一些启人之事,目前很多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空心病”症状,他们似乎至今仍未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哪怕终日有事可做却也难掩心中的迷茫,甚至有些同学都很难了解自身,于是这也便是我作此文章的来由,除了在讲座中对学生们做出更多指导,也恐怕没有比将一些重要的启示写下来能更重要的事情了。或许我在潜向之中最大的期许便是让语言产生某种启发人的效用,而似乎相较于述之口快而言,也恐怕没有比写作能让这效用实现最大化的方式了。

而我也一直都认为,追得起自己想要的,承得起自己得不到的,才是你应该勇敢活成的样子。为了要大家在我的讲座中多受些启发,我在讲座中大致都会谈到以下几个话题:

一.“早恋”是个混蛋词!

缺乏正确的婚恋观或是早已在中国大陆不是件新鲜事,我们“社会巨婴”的身份及“营养不良”的观念养成过程无不昭示着社会中某种集体意识的必然畸形,“看房、看车、看钱、看家境”的思维定式早在老一辈便已形成,历史遗留问题随着经济趋势的走向而无孔不入的渗透在列,意识层面的改观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有些事情最好还是在有所醒悟之时便开始纠正,而我一直也觉得,我们在读大学之前便早该对恋爱有个正确的认识。

而这正确的认识,便应该从“早恋”这个词的纠正开始。

在我看来,恋爱就是恋爱,我在讲座中也多对学生们这般阐述:中国的家庭教育因视野的不开化导致其存在一种“混蛋”的逻辑,那便是潜向的不尊重。父母总会局限于他们意识中“对我们向好”的角度来限制我们的某种自由,这是溺爱的一种,也是一种软施压或是冷暴力。对于学生而言,走进了大学就从某种意义上离开了父母,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实习生,在进入到社会前期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形成自身独立的认知。读大学的过程似乎是一个让“三观”破后而立的过程,也或许是让一个没有成型观念的人树立起自我意识的一个过程。我记得自己在读大学时所获得的第一道开悟便是在进入如此阶段之后,生活便没了标准答案;同时我还渐渐明白,从前自我认知中许多约定俗成并被称之为正确得不偏不倚的事,在某种相对情境下会是错误的;还有些事情一开始便是错误的,只因最初人们在局限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认知使得其对一番事实有了偏窄的界定,亦比如“早恋”。

恋爱就是恋爱,又何必早晚。有些人穷尽一生都学不会真正去爱一个人,甚至连爱自己都做不到,于此我也总会在宣讲的过程中感慨我们从前的教育,只因我是从那样的教育中走过来的,也或许我们教育的进度往往总滞后于时代主体意识的进步。渐渐地,我的心中也总会有一种恐惧,我怕学生们从前被家长与老师控制得厉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过久,这样的话,在大学中,我们便很难通过培训的方式而将孩子们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迅速激发出来。灌输式知识输出与汲取式知识输入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知识获取状态,我们总怕自身难以将学生们的思维从古板而老套的模式中纠正过来,而仿佛越是困难的事情,也是我们大有兴趣去研究、致力于改变并对方式无所不用其极的欲于寻求的。

而回归到讲座上来,回归于大学中学生们都乐此不疲的欲将尝试的“恋爱”一事,我总觉得,正确的引导比任何方式都要有效。所以,我也总是对孩子们说:“如果青春尚有余力,你们是可以在大学谈恋爱的。”因为,毕竟,“早恋”是个混蛋词。

二.迷茫是因为什么?

在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迷茫之前,我们需要来正确认识一下什么是迷茫,而在正确认识迷茫之前,我必须首先强调一下——迷茫是一种人生的常态。人生处处都是让我们迷茫与困惑的事情,所以我们对迷茫的认知应从认识到迷茫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开始,有些人极度担心自己的生活会被自身的迷茫所影响,也曾苦苦陷入迷茫之中而终日惶惶、惴惴不安,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迷茫这种状态很平常也很正常,平常是因为大家都会存在这样一种状态,正常是因为谁都有过这种状态,所以我们不要拒绝迷茫,也不要害怕迷茫,懂得了这样一番在具体将“迷茫”展开之前的观念立意,我们再接下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迷茫。

从前,迷茫有一种基本解释,那便是形容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由此向深处引申,便可知其更多在如今用来形容他人“前途本来广阔,只是他们自己看不清”,而其概括性的引申为“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前途道路虚无缥缈”。而我在大学二年级登台讲座时,便曾将自己从前的摘录背诵给台下的人,以此来描述迷茫的一番状态,想必这也正是人们的奇怪之处:“首先,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所以,他们既不活在当下,又不活在未来,他们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来没有活过。”

理想是气球,现实是铅球。我始终觉得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迷茫的多数原因并不是因为没从大学中看到希望,而是不知该如何去点燃、点亮自己的期许。或许一个人可以终日忙碌,但他未必充实。假若一个人的内心充盈,哪怕终日无事可做却也不会迷茫。

不知该去做些什么并不可怕,没有目标也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在知道自身迷茫却又自我放弃的人,那样的人很难实现自我救赎,除非生活给他极端打击,不然这样的人很难自我醒悟,但极端打击也并不是件好事,很少人能够实现破后而立,而多数大学生在经历生活的极端打击后,结果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处于一番不堪状态之下又遭受生活的极端打击,其实不乏一些最终走上自我终结不归路的可怜学生们。

这世上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有其诱因存在,有人也曾总结过让人身心俱“茫”的原因,我最认同的便是以下三点:一是读书少;二是交往少,三是不旅行。读书的意义存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而进行,第二层面则为在身心愉快的同时又富有意义的度过独处的时间,第三则上升至最高层次,为丰富自己的精神。在书中我们在看读他人故事的同时又阅读着自己,从而指导我们自己的未来;在交往中,我们于现实世界中变得丰富,生活也因此而多彩绚烂。这世上任何人都活不成一座孤岛,哪怕真的与世隔绝,也总有那样一丝索线,牵弦着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自我封闭有时能换取部分宁静又独处的空间,但自我局限却并非一件好事,越停留在自己的小圈里,就越孤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渐渐地,人也会走向两极,要么自卑入底,要么孤傲上天。心灵和身体至少应有一个始终在路上,哪怕身心交替上路,也比双双站在原地要接近幸福,不管未来多苦,不管前方多少不定数,不走出去,就不会知道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

趁着年轻,多读书,多交往,多旅行。久而久之,你便会发现生活的美好,而敞开自己的内心,多数时间里都不会是件坏事。

三、在哪里花钱最值得?

中国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还有成功学。性自由是在“早恋”那一章节需要大家去深化认知的,也正是在正确认识恋爱后才要对“性”自行把握尺度,前文略有涉及此类话题的边缘,在此便不予赘述了。而成功学是我需要在下一章去讲的,也正是“守脑如玉”中要重点涉及的,其洗脑程度之强,堪称意识毒瘤,往后必然会有提到。而现在我们谈谈消费主义,也正是在哪里花钱是真正值得的。

我常常在讲座中开玩笑一般问所有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们:你们知道你们中的大多数在年满十八周岁的那一天起便已经犯了法么?大部分人也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起初在听到我这样去问时,他们会满心的困惑,也会因不解而诧异的微笑。在我说出答案之前,他们也没人会猜到我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往往在我解释过后,他们便会陷入另一番沉默。

这也是我曾经在生活失意时用来打击自我的一番现实,我国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周岁,便是成年人,也便是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他情况除外),而从那时起,父母便再无对我们的抚养义务,而是我们应尽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了,这其中最直观的解释便是作为儿女的我们从向父母伸手要钱到给父母钱的状态转换。多数人在面临这般问题的时候都并未表现的多么严肃,在我对他们讲述这样一番事实的时候他们也多将我说的话当作玩笑,很多学生在听到这番话以后都会对我笑笑,不知是他们觉得我好笑,还是觉得这样一番与事实极度相似的论断很好笑。而大多数人对某些事实的相互开脱也成了社会意识中的理解部分,中国的社会环境很特殊,学生在十七八岁正面临着在高校就读的尴尬年纪,而众多学子在读书时也极少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所以他们一是不会赚钱,二是不习惯赚钱而习惯花钱,三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部分人的意识还是假装客观的,大家也多有了思想统一的地方,后来学生不赡养父母也成了件可以被社会中的多数人所能理解的事,或是感同身受,说来悲哀。而严重的是,中式父母的思维造成了孩子今天这样不自立的状态,也更造成了他们乱花钱的习惯。我相信中国父母重视教育的程度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可怜是,他们大多数都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向自立的道路。这世上没有让孩子走进学校交给老师,便万事大吉的事,而多数家长在更多时候都只管给钱,其他的便什么都不管了。于是后来一群又一群缺爱的学生们明明很渴望被爱却又谴责溺爱,很多大学生难以跳出生活的舒适圈,现在家境越来越好了,他们便更难以成熟,儿时被称“早熟”,长大被叫“巨婴”,在此不论这些带着颜色的称呼是否正确,但我却还是觉得,这样的称呼倒是蛮贴切的。

父母那一代人都吃过苦,所以他们心疼孩子,生怕自己经历过的痛苦延续至下一代,这可以理解,代际负担也一直某种历史隐患,但我们这一代人中,多少人会有所领悟,决心不再跟从上一代的错误思想而有所纠正的去教育下一代呢?在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之后,再去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从而强化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可能是我穷尽一生要去探索的教育之道。

而回归到消费主义上。我们的消费已至摧毁国家的边缘。不谈其他方面,单从现在学生群体消费意识来看,便已扭曲到可怕的地步。我们认可消费的即时享乐主义,却又看不见其未来的价值,我们错误的将其理解为活在当下,吃饭、喝酒、娱乐,花的尽是父母的,开心全是自己的,而一到面临买本书,报个辅导班,决定是否去考个证书的时候,便全没了兴趣,即便做了决定去学习也多数是被逼的。即时消费主义,使得我们多了物质享受需求,却忽略了自我的能力培养,哪怕是提升某种能力或是直观的考取一张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会有所需要的证书,也多是迫于现实需要或是父母要求。不得不说,我们多数时候都从来没有宏观视野,不为未来考虑,也很难下定决心去长时攻下一张国际高端证书,原因大多直观看来有两个:一是不舍得花钱,二是感觉自己考不下来。于是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件事便被发觉:一是我们渐渐的削弱了教育的价值,开始用即期回报来衡量一项技能所需掌握的必要,二是对自己失去信心了,甚至连面对可博取的未来都不敢迈出一步,怯懦又不自知,懒又无所事事,更别提懂得坚持。

而我们又是从何时渐渐开始否定教育的价值、知识的力量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知识再难改变命运”,或许微信朋友圈中的负能量爆文只是这世界“信息残忍”的冰山一角。

我常常告诉学生们,要他们相信,投资自己是最值得的,在教育上花钱是最值得的。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是实现人生效益杠杆最大化的投资,单纯的从投资自己而带来的精神上的开阔而言,在教育上,无论花多少钱,我都认为值得,不计回报的值得,也是不顾及未来价值的值得。

四、即刻开始,便要有守脑如玉的觉悟!

你有你自己的人生坐标系么?

给你一个物件,让你阐述半个小时,医生会从医学的角度剖析,哲学家会有哲学的引申,经济人有经济理性的假设,而你呢?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智者总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而在此之前,自我的坐标系也必然会有一个立意。

我们所不了解的领域,我们便很难自顾自谈上半个小时,所以在归纳总结或是阐述之前,我们必然应提高自身的特定认知,在具有指向性或是有目的性的领域范畴里,也哪怕是交叉于各个领域的综合智库中。

做到以上,还要有一番更深入,更重要的认知,那便是“守脑如玉”。

其实大部分无所事事的大学生心中都有一种严重的“懒癌”,其症状大都一致,不喜学习、不好沟通、自我封闭、无聊且不知该去做些什么,填补生活空白的一些从事似乎可以短暂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但却无以阻止自身内心的缓慢腐烂,假若生活没了保鲜方剂,即便生活在理想国的养舱里,却仍不能实现自我救赎。

每个你所讨厌的现在,每个令你焦虑的当下,似乎都在之前存在一个不够努力的曾经。而大学中对未来的焦虑及当下无所适从的痛苦,大部分皆是因为身体喜欢随大流,而意识却渴望不平凡。

我在讲座中总会就从前自己在招生过程中经常回答的三个问题与学生们进行探讨,第一个问题是:“老师,这个证书对我来说有用么?”那时我往往都会首先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随后再进行开解。我会问:“同学,你觉得读书有用么?”大部分孩子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会首先微笑,然后迟迟不回答,很少有能十分迅速而且笃定的回答我“读书有用”的。其实我本可以放弃这一类人,因为在他们心中,读书有用与否或许在多数时候都是用金钱价值来衡量的,读书若是让我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找到一个好对象,带给我很多可观的收入,那便是有用的。恐怕不止大学生,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去想,如今的我们都活得太过急功近利,而我们所犯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那便是用钱来衡量部分事物或是人的价值,这世上或许所有人、事、物件都可以被量化,但并非其中的有些事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这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费、无私而且无价珍贵的,诸如亲情、友谊、爱情、阳光、空气、海洋……

如果被提问的孩子眼神飘忽不定,那么我便更会换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你觉得,读大学有用么?”

往往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脸上都会有些苦涩,那时我会在他们中的多数人身上看到其眉宇间的痛苦,看到他们脚步的踟蹰与嘴角流露出的失望。“上大学……可能真没什么用……”是的,这便是他们给我的回答,他们觉得上大学可能学了一些对未来无用的课程,浪费了时间,或是空闲时间太多了,无所事事。那时候,他们对大学是失望的,但仿佛他们却从来没意识到,他们在潜意识中,也是对自己失望的。

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没用,并不是上大学无用,而是你不用功。高中学习的知识会在无所事事的大学中被遗忘,然而却有很少人觉得高中学的东西没用,且这种话题也只会放到大学中来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中时,我们真切感受着奋斗与青春,感受到生活的目标,并时刻充实又努力着,哪怕贪玩儿也是一种生活,即便目标单一,即便目标只是考上大学而已,但却也令人无比憧憬。而在上了大学以后,我们才知道世界变大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需要自我约束的,于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因为自制力、自觉性太差而掉了队,这并不足为奇,而我不跟他们讲通,他们便很晚才能意识到,不能用未来的未知否定当下的学习与经历,人生中最可怕的一件事,便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活着最怕来不及,你在水中快淹死的时候,再去想之前应该学会游泳的,那时就一切都太晚了。

时间空闲了,身心具变得无聊,是因为你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不会细致规划。你要知道,人的一辈子其实很短,也没人不让你充实。

大学这个奇妙的“小伙伴儿”,用了四年的时间,打磨你的心智,磨平你的棱角,让你孤单,让你难过,让你想象,让你失望,甚至拆散你和另一半坚定的爱情,也只是为了把一个足够圆滑、平凡又坚韧的你,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个懂得沟通、交际,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学会如何提高修为品质又懂得自律,并精于学习的你,送到社会、婚姻、现实里。

学生们在问到我第二个问题时,我多数时候都是失望的……

“老师,这个证书,我能考下来嘛?”

那时,虽然失望,但我也会很耐心的用另一个问题来进行往下的沟通,“同学,你觉得这张证书很难考么?”

“难。”

我早就猜到你们会这样说了,但是同学,你们考过这个证书么?你们连考都没考过,有什么资格去评断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呢,甚至你还没开始学习,就给自己树立了一座大山。可能有些学生会反驳我,从全球通过率来看,这个考试确实不简单,是的,数据就在那里,但数据并不会百分之百决定你的水平。我们从小便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这故事我在讲座中也无数次引用,为的就是告诉学生们,你们对事物的评断要结合自我能力认知。假若对自身有一个更好的认知,那么“这个证书难不难考”就变成了“我觉得,这个证书要是我去考的话,会不会很难?”

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自己想要进入到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欲望,再确定是否要去有针对性的掌握一些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从而多方面规划学习方案、学习时间并进行专业技能证书准备,结合往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对自我进行鼓励并进行恒心的培养。

哪怕前方千难万险,简单的两个字,去做,也总比站在原地要幸福。

在我看来,这世上最可怜的一个提问,便是学生在讲座中问我的这个问题:老师,这个证书有用么?

我一般都会将这一个问题归类到第一问题而进行解答,但是不同的是,我会告诉同学们,我的嘴不是开过光的,我不是说什么东西没有用,它就没用,说谁能考上,谁就能考上的。再厉害的能力,不去发挥的话,是也不会被别人所认可的,再高端的证书,考取下来以后,不去应用所学知识而在相关领域从事具体工作,那也是没用的。

还有一些同学,听尽了其他人的流言,对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正在犹豫要不要去尝试的时候,周遭人便在其耳边吹风,如同“小马过河”中的松鼠一样,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松鼠逻辑”或是“弱者提言影响力”,他们会用自己尝试后失败的经历去对其他试错者施加影响,或是用未经尝试的臆断阻碍尝试者,其中有些立场是好的,有些人立场是坏的,而这其间大多数人的立场是无所谓好坏而单纯的目的性不明而于潜向中对试错者施加影响的。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常常以为自己很有主见,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于骨子里便习惯依附他人,这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不断强化不无关系。

《乌合之众》一书中有讲:“一旦融入一个群体,你就会传染上他们的动作、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评论家曹林也曾说过:“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心躲过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我是如此认同以上观点,也无所不用其极的在讲座中告诫学生们,不要因他人的论断而轻易让自己的思维被左右,这世上也没有纯粹的感同身受。我们,是一定要守脑如玉的。

在这个谎言,思想大爆发的时代,拥有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思想,似乎早已成了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毕业生的文章里引用了禅宗的一位高僧名言:“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之人。”

“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不会轻易相信人。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相信在明白了这些事情(我不敢说是道理)之后,学生们的生活会多多少少变得不一样。而至于读到这里的你,我很荣幸用笔尖涌动的墨水为你讲上一场讲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坚若磐石,总有一天,你也会温润如玉。

最后,愿你食尽烟火,容不变;尝尽冷暖,心不凉;深处泥淖,依故我;历尽千番,心少年。也愿你在书海航行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此生安度,赤诚善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讲座时,都谈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mu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