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大爷的一节说明文阅读课,并向他请教了关于阅读该如何教,有以下几点反思:
1.不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都要让学生读透文章,而不只是为了对那几个答案。而在读懂读透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提升。
2.教师在备课时要读通文本。一篇阅读可以延伸出很多个知识点,教师要善于整合。比如:大爷是用考试卷子的说明文阅读来带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接下来概括每段段意,明白文章内容后,以此解决说明文主要问题: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思路是什么,语言有何特点。大爷第一节课解决了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题目;说明方法三个问题。在讲解中以举例为主,辅以画图,让学生简单清晰的掌握。大爷可以信手拈来生活中的例子,讲解问题深入浅出,这是我要学习的!课上重点讲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尤其是重点,他让学生定义圆、斜切角、平行四边形,还以人的定义为例。因为都是贴近生活的,或者以同学为例的,所以孩子们听起来津津有味。
大爷举了一个例子很好:大爷95公斤,马同学95斤,大爷比马同学重了一倍。问: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及作用?这里面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目的指向是突出大爷体重超标。同学们不能一下答全,大爷就慢慢引导,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有主次之分,说明方法是为说明目的服务!
3.记叙文阅读首先要掌握文章主旨,再做题,否则就是瞎做。
课上学生做记叙文阅读我发现了问题:
1.文章没有通读,就根据问题在文中找答案。我问一位学生文章前部分写的是什么,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还没做底下的题,做了才知道。
2.不能潜心深入文本,不注重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孤立的理解一句或者一段话。比如:人间四月天和蓬头柳。
3.阅读跳跃严重,找不到文本的关键之处。只锁定一段也要在教师提示下反复读才能找到关键。
4.答题语言啰嗦。
我意识到:
1.课上做阅读的确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
2.哪怕慢点也要让学生学会沉入文本。由老师或者学生带着大家细读文章。
3.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要有耐心等待,让他慢慢分析。
4.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写。
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再带初一的时候,我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多留摘抄、小练笔、字帖一类的作业。
阅读尽量在课上一起做。
一周一节课外阅读课。
作文要让学生反复改,每次习作有知识点的侧重突破。
教学设计更有创意。
注重名著阅读,多开展读书报告会、书法比赛等活动。
注重诗词赏析,可请同学准备为大家讲。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可以诗人为中心开展探究活动。避免诗词不理解的死记硬背,也为高中打下基础。
我要努力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写作中、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不再为了做题而做题,一味死记硬背,看到语文就头疼!
这是个宏大的目标,我知道要做到很困难,但我会向它不断努力,越来越爱上教语文,品味探究的乐趣!向众位优秀的前辈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