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反复计算,又开完了战前会议,终于开战了。
其实,我们是不想开战的,我们还是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还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但现实是残酷的。既如此,也只好拉开架势,好好排兵布阵。
01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开始研究兵力编成与配属,首当其冲的是要知道总原则: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求胜。
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怎么不被敌人一下子打败,而不是怎么一下子打败敌人。
道理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往往做不到。
一则,不败之地、不败之形并非那么容易做到,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二则,有耐性的将军也往往难得,大多一上战场就头脑发热,想要尽早立下战功而急于求成。
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了,然后就等待敌人可以战胜的机会。
这一点,就更难做到,难就难在知难而退,难就难在耐心等待。
很多人认为自己很有耐心,实则不然。等一天可以,等一个月也行,等一年着急,等十年、二十年呢?等一辈子呢?等了一辈子,还没有等到呢?
当然,除了被动的等,我们也可以主动的等,比如“多方以误”。
02 九地之下or九天之上
“善守着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句话一听起就特别有气势。
但是,它不是重点,重点是知道何时可以进攻,何时应当防守。
打仗,无非就是进攻和防守两种状态,可是这仅有的两种状态变化起来也是无穷无尽,如果再加上一个时机的维度,简直就成了天书了。
不过,其基本判断就一条:打的赢,就进攻;打不赢,就防守。
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只羡慕冲锋陷阵的英雄,而看不起不敢应战的守城者。
而实际上,防守本身就是胜利的积累,而且是加速积累,没有九地之下的隐蔽待机、养精蓄锐,就很难有九天之上的突然攻击。
03 善于观察,打好打的仗
敌我双方部署完毕以后,两军进入对峙阶段。
这个时候,为将者应该干什么呢?观察,认真观察、仔细判断,看看能不能找到战胜敌人的机会。
这时候,如果你看到的,无非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还算什么本事。须知,军情如火,战机转瞬即逝,先知先觉方可有所察觉。
不然,举起毫毛也显不出力气大,看到太阳不能算是眼力好,听到打雷的声音不见得耳朵灵。
看到了可以打败敌人的时机,再把敌人打败,就如探囊取物一般,这才真正是善于打仗的人。
而不是总想当名垂千古的英雄,动不动来个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绝大部分都因惨败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连泡泡都没冒一个。
所以,真正会打仗的人,都是通过战前努力,打败了已经败了的敌人。
然而,这样的将军,往往因为没有奇谋巧计,看不出有什么智慧;也没有什么死战、苦战,看不出勇猛。都是按照既定部署,一步一步按程序一样打赢的,要是不写几本书传世的话,连个名字都留不下。
04 修道保法,先胜后战
说到最后,最终还是实力的较量,看看谁的政治修明,看看谁的法制运行的好。
具体也指出了一条逻辑链条:度、量、数、称、胜。
关于这几个字的具体解释,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解读,有的是从国家层面,如土地面积,决定物产资源,进而决定军队数量,进而比较出综合国力,最终得出胜负关系。
而既然我们谈论的是某一场具体的战斗,我想从战役战术层面解释一下。
地生度,没有一定的国土面积,就缺乏必备的战略纵深;对具体的某一场战斗,就是其依托的现实战场环境。
度生量,就是对整个交战区域内影响战斗胜负的各个要素进行数量统计和分析计算。
量生数,就是通过对量的统计,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方面转换,找到数字背后所反应的规律。
数生称,就是对敌我双方绝对实力进行比较,并同时对相应规律进一步分析,找出可能。
称生胜,就是要以夸张到五百比一的差距,如千仞之水从天而降一般,取得压倒性胜利。
说来说去,又回到了基本面,回到了国家实力、政治政策、军法制度上,而排兵布阵,也是立于战略层面的不可胜,而寻求战术层面的不可胜。
至于敌人,反正我们等得起,就慢慢等呗,总会露出让我战胜你的破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