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的爱从哪里来?
1,有句老话,叫做生不如养。说的是生育孩子如果不养育,和孩子的感情就培养不起来,还不如养育孩子的人和孩子的感情亲密。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屡屡见到。小孩子谁养和谁亲,奶奶养和奶奶亲,姥姥养和姥姥亲。当然,妈妈生孩子,然后再养孩子,孩子和妈妈最亲。至于爸爸,如果能够掺和进来养育孩子的过程,也许能和孩子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但是,别指望和妈妈争宠。

孩子的爱从哪里来?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心理学家想了解,爱是从哪里缘起建立的?爱是什么?爱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2,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 1906-1981),在研究儿童早期生活经历对成年以后的影响方面,被认为是从弗洛伊德以来做出最大贡献的心理学家。
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你在婴儿时间同母亲的亲近、接触抚摸和依恋,对你成年以后爱的能力和在生活中与人接近的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第一次经历爱,也许是降生以来被母亲紧紧抱在怀里。
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源自于母乳喂养。母亲母乳可以满足婴儿基本需要,婴儿发育早期弗洛伊德理论有一个口唇期(oral stage)。因此,母亲满足婴儿的基本生存需要和本能,婴儿就和她亲近,变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过程。发展下去,婴儿与婴儿的心就和愉悦、满足联系在一起,爱就得到了发展。
与这些观点不同,哈洛的研究发现,人对爱和迷恋的需要,同饥饿、饥渴这些生存和动物本能需要一样,可能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嵌入的基本需要。
哈洛的观点,鉴于伦理的因素不能在婴儿和母亲之间进行。哈罗之前研究的猕猴(rhesus monkeys),成了哈洛研究婴儿同母亲爱和依恋的样本。
3,实验假设
在哈罗的研究中,婴儿猕猴自出生就被从母猴那里分离到实验室里由实验人员来养育。当然这些猴子会得到营养均衡的食物,也比母猴养育更为严格的卫生保护以免生病。
哈洛注意到一些细节,婴儿猕猴变得非常依恋铺在身底下的布垫(cloth pads, cotton diapers)。一旦把这些布垫拿去清洗,它们就会变得非常愤怒和容易发火。这种依恋从出生1天的猕猴到一只几个月大的猕猴,都可以观察到这种依恋。
在铁质的笼子里,如果这些柔软的布垫,既使营养充分、医疗保障,这些婴儿猕猴也会生存困难。铺上布垫,可以让婴儿猕猴更健康更满足。因此,哈洛假设:婴儿猕猴也许有需要密切接触柔软和舒服东西的基本需要,就如同饥饿和饥渴这些生理基本需要一样。
为了检验他的假设,哈洛决定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设计不同类型的代理母猴。
二,哈利.哈洛的代理母猴心理学实验
1,两种婴儿猕猴的代理母亲
哈洛他们建立的第一种代理母猴是平滑的木质身体外面敷设海绵状橡胶再盖上厚绒布(sponge rubber and terrycloth),身体上面有一个类似母猴乳房状的的地方可以出奶,在体内还有一个灯泡放出温暖。
另一个代理母猴则不能提供这种柔软的舒服感。这种代理母猴形状类似木质结构框架,但是由金属丝网构成。这种金属丝网代理母猴,也有一个乳房状出奶水的地方,除了不能提供柔软的舒服感以外,其它功能都一样。

这种柔软的舒服感,哈洛称之为contact comfort ,接触性安慰舒适。
2,分组实验
①这些制造出来的代理母猴别放置在分别的小卧室里,接近婴儿猕猴生活的小笼子。8只婴儿猕猴被随机分配被随机分配到两组,进行实验。
一组提供柔软安慰舒适的代理母猴,一组提供金属丝网、没有柔软安慰舒适的代理母猴,都可以提供基本生理需要奶水。哈洛想设置母乳喂养同样条件下,两位代理母亲不同的是有无柔软安慰舒适。
然后记录婴儿猕猴从出生5天一直到5个月大,它们直接和每位代理猕猴的接触时间被记录下来对比。
②为了检验婴儿猕猴是不是像人类婴儿那样,一旦把知道他们要和母亲分开会害怕,哈洛想要进而检验年轻的猕猴在遇到害怕的时候如何对他们的软布妈妈和金属丝网妈妈反应。
他在实验猕猴的笼子里放置能够引起害怕东西,例如晃动敲鼓的玩具熊,几乎同猕猴一样大,对猕猴来说应该非常恐怖。然后记录小猕猴的反应,以及在此种条件下如何与它们的代理母猴相处。

③哈洛的开放区域试验。
在一个可以设计的开放区域里,把小猕猴放到一个小的、不熟悉的房间里,里面有各种物体如木块、毯子、有盖子的容器和折叠的纸张。一般正常情况下,猕猴喜欢玩这些东西。
把小猕猴放到房间里分三种情况:有布偶代理妈妈,金属丝网代理妈妈,和没有代理妈妈的情况。主要是想观察幼猕猴三种情况下,在陌生环境下适应和探索陌生环境的情况。

④分离之后,与代理猕猴的依恋会不会继续存在。
在猕猴6个月后,开始给它们喂食固体食物,然后把它们和代理妈妈分开一段时间,然后让他们在公共场合再重聚。
三,哈洛的实验结果以及发现

1,在最先的试验中,所有的小猕猴都可以接触到布偶妈妈和金属丝网妈妈,但是一半由布偶妈妈喂奶,一半由金属丝网妈妈喂奶。
在上图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小猴子不论谁喂奶提供营养解决饥饿和饥渴这样的基本生理需求,大部分它们都选择和布偶妈妈待在一起。即使在金属丝网妈妈哪里吃完奶,立即回到布偶妈妈身边。
这样的结果令人诧异,因为人们一直以为满足饥饿和饥渴这样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动物最重要的动机。哈洛的实验结果显示,满足饥饿和饥渴这样的基本生理需求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接触安慰舒适在婴儿那里产生了对布偶妈妈的依恋。
2,接触性安慰舒适的重要性
尽管给有布偶妈妈和金属丝网妈妈抚养的婴儿猕猴一样的食物和牛奶,但是金属丝网妈妈抚育的婴儿猕猴显示出牛奶消化不好,以及有一阵阵的腹泻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没有布偶妈妈柔软接触性安慰舒适感觉的陪伴,婴儿猕猴心理紧张导致这些身体不适症状。
3,遇到恐惧状况的反应
当婴儿猕猴遇到令他们恐惧的情况下,它们会跑到布偶妈妈身后去求得抚慰和保护。当猕猴的年龄增长以后,这种反应变得更为强烈。
不论是由布偶妈妈还是由金属丝网妈妈抚养,当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小猕猴都会跑到布偶妈妈身边寻求保护和安慰。
4,公开区域的陌生环境条件实验结果
当把婴儿猕猴放到陌生房间陌生环境里,里面有布偶妈妈的事后,他们会立即冲到布偶妈妈身旁,摸脸、蹭身子、摩擦等各种动作。然后开始感觉到安全之后,开始进行探险,对里面放置的新奇事物开始摸索。遇到刺激之后,回到布偶妈妈身旁,然后再去探险。
当把婴儿猕猴放到房间里没有布偶妈妈的时候,反应迥异。他们会有对新奇陌生环境冷冻不知所措的样子,然后开始哭、蜷伏、吸吮拇指等不安的情况。
它们也会跑到房间里布偶妈妈曾经带过的地方,去哭泣寻找。当金属丝网妈妈存在屋里的时候,他们视而不见,犹如不存在。这对于所有的婴儿猕猴都一样,不论金属丝网妈妈是否给它们喂奶。
5,分开重聚的实验结果
当把猕猴和它们的布偶妈妈分开30天以后,在同样的公开区域再让它们和布偶妈妈相遇,猕猴们都冲向布偶妈妈,又爬又摸,摸头、脸、身体,然后咬、撕等同布偶妈妈玩起来。
所不同的是,可能是害怕布偶妈妈再离开,这次小猕猴没有象以前那样有布偶妈妈在场就去玩那些房间里的物体玩具。
很显然,与布偶妈妈重聚带来的接触性安慰舒适,远远大于在房间里探索陌生的环境的动机。
也许,如果婴儿猕猴在同布偶妈妈待过一段时间以后,获得安全感后,才会再去陌生环境探险。
6,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发现
通过哈洛的实验,婴儿猕猴与母猴的接触性安慰舒适(contact comfort)在婴儿猕猴和母猴建立亲密关系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种母猴的接触效果和作用远远大于只给婴儿提供生存奶水喂养的母猴。
这项研究改变了当时行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当时把重点放在强化喂养质量作为婴儿和母亲的亲密加强纽带。哈洛的研究表明,母猴给婴儿猕猴提供确保经常和亲密的身体接触,是婴儿猕猴和母猴之间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
哈洛认为他的研究成果适用于人类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在现代社会下,职业女性需要在工作场所,婴儿成长过程中与婴儿的亲密接触减少,婴儿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和喂奶这些婴儿成长的基本需要有所缺失,对于婴儿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父母养育不仅仅是提供乳腺功能,应该是提供让婴儿依恋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尤其是身体和肌肤之间的亲密接触是婴儿健康成长的基本心理需要。
四,最新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带来的启示
1,后续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婴儿也需要紧密接触建立依恋关系,只不过比哈洛实验中依恋关系的建立花费的时间要长。
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肌肤之亲和身体接触,会加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关系。婴儿需要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关系,婴儿猕猴只需要几天。
198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只有大约70%的1岁儿童与成年照顾者有特定的依恋关系。

2,医院或者孤儿院成长起来的儿童,缺乏照顾者护士或者管理员与他们身体接触性安慰舒适的关怀。
因此,应该鼓励照顾者与婴儿进行规律经常的身体接触和肌肤之亲,满足婴儿成长的基本需要。
3,哈洛的研究对于领养父母和孩子父亲是个好消息,应该鼓励他们多和婴儿肢体接触,建立感情。
哈洛的研究表明,既然婴儿猕猴和布偶妈妈都能建立依恋关系,从而满足成长过程需要的依恋感和爱的感觉,对陌生环境的安全感。
那么,领养父母不要担心孩子不是自己生的,怎么样也不能建立亲生的那样婴儿和父母的感情。只要感情和身体接触投入到位,时间到位,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和婴儿建立爱的依恋关系。
作为父亲,不是和母亲争宠,但是也要和孩子从婴儿时间就要进行亲密性接触,这样的父子感情才能深厚。不要借口挣钱养家,而忽略了与孩子培养感情。
4,为什么有些父母虐待孩子,孩子会一如既往地依恋父母?
按照行为科学心理学家的解释,一旦虐待惩罚孩子,孩子就会因为惩罚而疏远。但是现实中,看到许多孩子依然对虐待者依恋如初。
在猕猴实验中,哈洛就通过让木偶妈妈拒绝婴儿猕猴来检验婴儿猕猴和布偶妈妈的爱恋程度。她发现,通过一些拒绝措施如发射出气流、弹出压力把婴儿猕猴推开等,婴儿猕猴会有退后观望的反应。等到这些拒绝措施结束后,他们就会又回到木偶妈妈身边紧紧抱着不放。
写到这里,有些心疼:多少次见证年轻的父母无缘无故把怨气撒到孩子头上,孩子依然依恋爱着父母。
5,贝尔伊沙德,爱的四种类型
在2010年贝尔沙伊德(Berscheid)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爱的四种类型,我理解为爱的四个层次。
一是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浪漫的爱,类似一见钟情,有激情,有心理的悸动,有两箱的相悦吸引,有身体生理的躁动。
二是伴侣式的爱(companionate love)。伴侣式的爱是一种深层次的爱,亲密、友谊之爱伴随着舒服、依恋、信任和兴趣相投、共同爱好等。
三是温情之爱,慈悲之爱(compassionate love)。温情之爱是指相互关爱、给予、无私的爱,聚焦在关爱对方、款款柔情而忽略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四是成人依恋之爱(adult attachment love)。成人依恋之爱是指双方深度的心理依恋,互相看待对方是唯一而不可替代的。这种爱一旦被迫分离会带来永久的伤痛,比如陆游和唐婉之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