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诗经——兔罝》

作者: 铁导的快乐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1-11-26 22:15 被阅读0次

    在人类还处于智人的那个时代,人类要想长久的生存下去,一定要学会三样技能。一是使用工具,二就是外出打猎。第三便是进行粮食和蔬果的采集。

    《全球通史》中对于人类早期的生存方式,是先学会采集,还是先学会狩猎并没有很明确的说明。

    但之后从人猿进化到智人之后,人们肯定是以采集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早期群居部落以母系氏族作为开始,这和采集作为智人部落最主要的生存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为什么那时女性能在族群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呢?主要原因是,她们能给部落当中的所有人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男人们在那个时代也并不是没有事情做,他们通常会组织起来,成群结队的去狩猎。但毕竟这项活动在当时是危险的,甚至会有牺牲的。所以能够维持部落的稳定,就要依靠女性。

    举个例子说,大家知道在先秦时代最有地位的诸侯都姓什么吗?

    一般情况下,我们知道的凡是带女字边的,都是当时比较多的姓。比如姬,比如姜。这本身就是从母系氏族时代流传下来的。甚至直到东周时期都没有过多少改变。

    农业革命之后,耕种使得狩猎这种极其危险的食物获取方式逐渐被淘汰,慢慢的母系氏族也演化成了父系氏族。因为通常男性耕田种粮,会被充当部落食物的主要来源。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至今女性们更愿意选择一个家庭情况好的,更愿意给自己花钱的男人,是一种人类从农业革命时代便流传下来的基因记忆。

    所以广大的男性同胞们,努力挣钱吧。

    不过即使是这样,狩猎这种活动依旧没有被彻底淘汰。也许在现代思维方式下看来,打猎是一种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做法。

    但实际上,在古代,打猎的行为反而能维持生态平衡。因为在动物的食物链上,一旦出现了一个族群的动物数量太过庞大。哪怕是食物链底端的某一种动物,都会牵动整条食物链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会造成一些层级中的动植物数量锐减,造成生物循环破坏。

    而当生物循环出现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造成生态链中最稀少的那种动物,因无法找到吃的而灭绝。

    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海关,都非常重视入侵物种的情况。因为入侵物种在出生地是拥有天敌的,而它们被远洋运输带到一处完全没有天敌的地方之后,不仅会和其同级别生物产生食物竞争,而且还有可能会伤害和破坏上一层乃至更高级别的生物。

    而古代人的狩猎,其实就是一种促进生物链平衡的方式。

    当然狩猎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练兵。

    离着太远的咱们不说,光说清朝康雍乾三朝,每年最少也得办一次“木兰围狝”。甚至一年两次,一般都是春天或者秋天。

    这一活动,其实就是皇帝带着一帮王公大臣,武将部队,将一片林子围起来。然后在里面打猎,以训练将军和士兵的命令是否能够传达顺利。各部队相互配合的情况如何。《还珠格格》小燕子一开始去见乾隆,被五阿哥射中时候,他们就是在围狝。

    不仅如此,级别不到的王公贵族,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不经过报告就带着随从在皇城附近就带着人马打猎的。

    因为一旦被皇帝发现,很可能会被怀疑你在私自练兵,那就是叛变,那是要诛九族的。

    在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故事中。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就是因为有证据表明太子在木兰围狝的时候,在皇帝大帐外“裂缝向内窥视”。

    大家想想那个画面。

    康熙爷正在大帐里批阅奏章。忽然一抬头,看见大帐的帐布被人用刀划开一道口子。而那口子里面,一只眼睛正在死死盯着皇帝。

    这场面怎么能不让人毛骨悚然呢?

    而事实上,用这种方式来训练部队或者王公贵族们凑在一起围猎的活动,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

    今天咱们讲的这首《兔罝》就是描写围猎时的场景。

    ‘兔罝’,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梏罝(ju),或者是兽罝也行。

    ‘兔’实际上是一种指代关系,代表着大大小小的野兽。‘罝’,是捕猎用的网。或者是围猎时在外铺设的围网。

    整首诗一共三段,每段的头两句都在说的是围猎时的场景描写。而后两句则写的是围猎者与其带领的兵马是个什么精神面貌。

    三段的第一句都是‘肃肃兔罝’。这里‘肃肃’,主要是整理整饬得庄严齐整的样子。

    而这两个‘肃’其实词性还不太一样。第一个‘肃’,是个动词,主要是整饬得意思。第二个词是形容词,意思是齐整的,严正的,认真的。

    第一段第二句,‘椓之丁丁’。这个‘椓’字确实是指代古代酷刑当中的宫刑。但是‘丁丁’在当时可不是被宫刑切割的那个部分,千万别误会。‘丁丁’的‘丁’字,在这里念(zheng)一声。这个字读这个音的时候,只有一种解释:伐木的声音,是个拟声词。

    第二段第二句‘施于中逵’,‘施’在这里做安置,放置讲。而‘中逵’,其实是道路中间。因为‘逵’这个字的字义,主要表示一种四通八达的道路。

    第三段第二句‘施于中林’,比较好解释了。就是将‘兔罝’摆放设置在林子中间。或者说是林子深处。

    这三段当中的第三句都是‘赳赳武夫’。而这一句开始转而写人了。但它在这里其实写的是一个群像。

    ‘赳赳’在这里表示威武雄壮的样子。这个叠词和上一个并不一样,主要是在文中起强调作用。‘赳’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做轻劲有才力,本身就表达一种男人的威武。而叠词之后便更加凸现。

    ‘武夫’,讨论一下。有人说是士兵,有人说是‘护卫’,有人说就是‘将军’。但我觉得解作护卫好一些,因为第一段第四句里写到了‘公侯干城’。

    ‘公侯’,不用解释了,‘公、侯、伯、子、男’,表达的就是一种贵族爵位。而‘干’这个字,有时会做盾牌讲。‘城’主要意思是起防卫作用的城墙。

    第二段第四句‘公侯好仇’,经过我的一番细节推敲,我感觉应该是在抄录的时候,将‘好逑’,记录成了‘好仇’。表示前面的赳赳武夫,公侯们很需要这样的人。

    当然了,这两个字也能解释为公侯之间有一颗彼此争胜的心情。打猎嘛,总想打那个个儿大的猎物,或者做那个猎物打得最多的那个。

    第三段最后一句‘公侯腹心’,我的理解是,与上两段形成释义上的同步。说的是赳赳武夫,是好心腹。信赖的,不可缺少之人。

    这首诗歌,是《诗经》当中的小段。虽然篇幅不大,但写的炯炯有神,字字铿锵。体现了先秦时代王公们,对于围猎练兵的重视程度。

    自赵武灵王提出部队改良胡服骑射之后,军队的训练目标,从穿着上就讲究以实战角度出发。围猎往往也是对部队作战能力的一次实战演习。

    而古代战争,其实并不是兵对兵将对将的江湖打斗。反而是运用阵法和战法的实战推演来进行战争。所以围猎也能将一些先进的战法和战阵进行实兵演练。

    当然了,很多古代王公打猎并不是全都如此。大部分还是以玩乐为主。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有一个辽国国王耶律洪基。这个国王其实就很喜欢打猎,而且还屡次因为打猎而差点误国。包括他的后代辽祚帝耶律延禧,也是因为太喜欢打猎荒废了国事,最终使得大辽国被金国所灭。

    可见有个爱好是好事儿,但玩物丧志可不行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歪批《诗经——兔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gx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