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再一次重温了郝老师的授课,上一次回顾记录,我关注的是“表征”这个话题。
这一次,我把视线定格在“行为主义”这个层面上。
行为主义,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是一种研究方法,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对此,在上课之前,我有些模模糊糊不够清晰。
2
行为主义的概念,郝老师是这样说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客观行为,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和思维,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生命本身。
这样的定义,和我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重合的,我模糊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行为主义的普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一种可以从外部观察到人的反应,其本质是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各种评价:你真棒,你是最出色的。
这样的做法,就是迎合了行为主义的普遍规律:获得愉快结果的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高。
这么说来,我们日常的教育方法就是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
那么,行为主义又是如何理解学习的发生呢?
我在简书写作三年,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几万关注。
因为投入了时间与精力,投入了知识与思考,我得到的就是点赞和打赏,又因为这个,给我带来了很强的愉悦感,刺激我接下去的日子里,书写得更多,争取写得更好。
对此,郝老师总结出来的:“刺激—反应”,因为刺激产生反应,符合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特征。
这样的行为特征也可以叫做内驱力,就是说从内部驱动人与环境产生影响,通过积极的行为强化调整应对。
那么,行为强化,又分为哪些类型呢?
4
郝老师告诉我们说,行为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就是在我们学习时,有人给予喜欢或者肯定,从而让我们持续增加好的行为。
这又让我想起来,我们这门课的每日打卡。
如果说我们写下来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能够被点评老师肯定,进行置顶,更多的老师看到,我们后期的每日学习行为肯定会越来越好。
如果说我们写下来的内容,直接被点评老师忽略掉,写出来之后就无人问津,结果我们书写的热情就会越来越淡薄,都会丧失学习的欲望。
一正一反的结果,不就是行为的强化结果吗?
5
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学习行为既然有强化,那么同时就有惩罚。
惩罚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厌恶的事物来惩罚,一类是通过反应代价惩罚。
总想起来自己平时在教室里的行为,我总是喜欢这样说:“如果这篇文章我们全部都背默合格的话,那明天我们就看一部电影。”或者有这样的话语:“今天的生字全部默写,正确的话明天没有作业。”
说到底这是一种惩罚手段,也或者说是一种奖励手段,这样的做法,难道不就是一种消极的强化么?
6
按着这样的思路想来,行为主义是很有优势的,很有价值的。但是,这是最理想的吗?是对所有人都合适的吗?
对于此,郝老师告诉我们:对幼儿使用,对成人少用;开始阶段可以用,后期阶段就少用。
这是不是意味着,行为主义在智力发展的最初阶段可以使用,到后期阶段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了?
仔细想一想,我们不难发现,的确就是这样的道理。
为什么这样说呢?
行为主义控制了我们的身体,却控制不了我们的思想、情绪、知识这些层面,也就是我们的大脑。
这时候,我才理解了,在课堂上,做老师的,经常说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7
在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
学生刚入学,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你总是用小手如林来描述;到中年级之后,课堂上就是稀稀疏疏的手在举着;到了高年级更是寥寥无几。
同时伴随的,就是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开始频繁出现厌学、逃学这样的行为。
这就逼迫着我们来进行思考,行为主义到底好吗?
我们看到的种种现象,至少也是我们明白:
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能够让孩子们听话,但是,很难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或者说无法形成自律,无法面对孩子们健全的人格,无法面对孩子们的未来。
也就是说,根本无法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聪慧。
8
从孔子办私学开始,我们中国的教育史上数千年的教育行为,主要采用的就是行为主义方法。
延续了几千年的老传统,到今天为什么就行不通了呢?
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着,人们的生活从上个世纪的温饱,到如今的接近小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无法构成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大厦了。
当今的数字社会,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网络的存在大大增强了。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内在,同时也要发生变革。
这就意味着,过去的那种行为主义方法,已经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无法支持我们的社会,向着更远处发展。
所以,在学习者群体发生较大改变的现在,在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在5G网络即将全面覆盖的未来,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必须要淘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