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在第4次授课过程当中,我关注到了第5个话题:形成迁移的几个要素。
第1个要素:初始学习的质量。
在教材的第48页有这样一句话:初始学习对迁移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学习经验相当程度的知悉,有助于迁移。
既然提到了学习的质量,那么,形成迁移的前提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
教材中,作者认为,初始的学习质量受限于这么几个条件:学习的数量和质量,是否真的理解了,学习的时间,有没有反馈,有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这几个条件当中,是否理解真的是相当重要。
对于是否理解,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就是——要有意义模块的丰富和复杂程度,这就要求头脑当中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知识模块存在才行;第二就是对这些丰富和复杂程度的意义模块,有一定的提取能力。
这种提取能力是可以训练的,也就是刻意练习中说的,数量和种类的反复性练习,这是一种默会性的学习。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就是需要大量的阅读来完成。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海量阅读必须要在小学阶段实现,才能够对未来有所作用。
阅读达到一种所谓的自动化水平,只有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才会有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学习动机。
第2个要素,知识的抽象表征。
看郝老师的讲解,我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小品。
小品当中有一群农民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卖菜,他们对小数的算法特别有敏感。当主持人说出一些数据的时候,他们张口就把答案说出来了,相当熟练,主持人在那边当做数学题来完成,这是相当的费事。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就是,郝老师说的这种——过度情景化。
所谓过度情景化,就是在某种情景当中,学校的学习,无法迁移到生活当中去。
而我们所熟知的情景化教育,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它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当中能够用得上,如果是在课堂上学的,那么实践当中就用不上。
这让我又想到了“哑巴英语”这个词,我们好多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英语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这些英语是拿不出来和别人对话的,这就是一种过度情景化。
在课堂上学的,只能够应用于课堂,应用于考试,而不能够应用于生活。
第3个要素,动态的过程。
这一个要素是在告诉我们,迁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评估,不断寻找资源,不断接受反馈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当中,所谓的阅读,也是有迁移的,用过去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已有的知识,可以叫做先行的理解或者是阅读的期待,我们读书,都是带着这种阅读的期待进行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满足我们这种阅读期待。
但同时,也会有另外一种情形——破坏我们的阅读期待,一旦我们已有的阅读期待被破坏,那么就会形成新的阅读期待。
新的阅读期待出来之后,就需要扩大阅读的范围,甚至离开眼前现有的书籍,去阅读其他的书籍,这是一个“以书荐书”的过程,是一个阅读期待不断被满足,不断被破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所以,所有的学习都是主动的,都是涉及到原有的经验的迁移。
用郝老师的说的话就是,只要学习就有迁移,只要有迁移,就要受到原有经验的影响。
没有迁移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是不能叫做学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