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迪夫一瞥

作者: Athlon_BE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05:50 被阅读107次

    一直在比利时举行的某个专业会议今年改了地方,跨过海峡从海虹薯条国搬到了炸鱼薯条国,又跨过海湾从英格兰最后落户在了威尔士。

    同事们听说我要去威尔士出差,纷纷过来安慰我。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比划着卷裤腿的动作,说威尔士的加绒加厚长裤很有名,因为那儿的天气比比利时还要糟糕。

    出于天上下刀子也可以顶个铁锅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从阿姆登机,在北海的云层上最后看了一眼灿烂的夕阳,默默把它收藏在记忆之中。

    飞机顺利降落在加迪夫,等办完手续从海关出来也才下午五点出头的样子,外面蒙蒙地下着小雨,天已经基本全黑。出租车司机大哥看上去精神不错,估计今天拉了好几个远程的客人。

    “It’s a good day!”他带着浓浓的口音说,我不知道他说的是自己,还是这天气。

    Yes, it's a good day for singing a song,

    and it's a good day for moving along;

    Yes, it's a good day, how could anything be wrong,

    A good day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一、

    虽然加迪夫和我居住的城市纬度差不多,但第二天一起来,我还是觉得天好黑,明明手机上已经调好了时间,难道心理上的这一个小时如此难迈过去?

    出了门才发现是个大雨天。行色匆匆的路人中打伞和不打伞的各占一半,两种人群擦肩而过,眉头紧锁,心底里却暗自向对方飘过去两个字——我虽打着伞,但似乎更认同不打伞朋友,因为这种天气下打伞和不打伞确实没太大区别。

    会议借用了加迪夫的市政大厅。从地图上看,市政厅以及周边的法院、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加迪夫大学、威尔士大学、威尔士政府等等机构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核心区域。在塔夫河以东,铁路在南边从西向东再往北划出一个马蹄形区域,这一区域即加迪夫的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汇集了加迪夫各大建筑的精华。

    虽亲临加迪夫,若精华之美只能停留在网络图片之上,那将是什么样的一种遗憾!

    我的诚意似乎打动了老天,在我顶风冒雨一步步接近市政厅的时候,它破例把雨帘暂时收起,露出一丝久违的阳光,让我能在风雨的间隙一窥它的芳容。

    这是一座有着102年历史的巴洛克式建筑,主体由波特兰石建成,外立面上的雕塑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市政厅内部的设施则相对陈旧,座椅、地毯乃至洗手间都比较简陋;但大厅及各会议室的墙面多以纪念威尔士历史重大事件的油画装饰,长廊中则挂满了历届卡迪夫市长的画像,在一个不起眼的过道旁边,我还发现了一份长长的名单,那是在二战中死难的卡迪夫籍战士名录。

    走进这座高大的市政厅,看着迎面悬挂的巨幅油画,听着身后钟楼每15分钟传来的报时钟声,人们的心中不禁感受到一股远超百年的古典之风。

    当然,真正远超百年的是威尔士的语言和文字。

    会场饮水机旁有个垃圾桶,桶边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提示。

    上面用威尔士语和英语分别提醒大家该桶仅用于回收纸、塑料和纸板。

    类似的提示、路标、招牌在加迪夫比比皆是,威尔士语在威尔士拥有和英语同等的地位,所有行政部门和公共场所都必须提供双语服务,而且就我所见,一般威尔士语在前,英语在后。

    对于我这样的游客而言,威尔士语和英语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以上面这张提示为例,除了近现代科技产生的词汇plastic和paper以外,其它的单词没有一个长得像的。这也难怪,论起“族谱”来,威尔士语和爱尔兰语一样属于凯尔特语系,而英语和德语荷兰语以及北欧诸语都属于日耳曼语系,所以威尔士语和英语的差别甚至比英德荷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差别更大。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第一眼感觉威尔士语里有非常多的双辅音,满大街都能看到dd,ff,ch,th和ll,这些字母甚至给了我某种错觉,我一度认为威尔士人应该是汇编编程的高手。后来一个当地人告诉我,威尔士语有28个字母,这些双辅音被当作单个字母也计算在内,而英语中的j,k,q,v,x和z在威尔士语中并不存在。某些带这些字母的外来词在威尔士语中有变体,这些字母可以被其它字母替代,比如volt可以写成folt。

    在法理上,尽管威尔士语拥有和英语同样、或者甚至更高的地位,但生活中加迪夫的人们使用更多的无疑还是英语,不懂威尔士语的游客在加迪夫不会碰到任何不便和困难。目前威尔士语仍然保留为威尔士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政府致力保护这一传统语言及其文化,甚至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在威尔士的西北角,有一个小村子号称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地名,这个村子名叫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一共51个字母(威尔士语中双辅音算一个字母),意思是“湍急漩涡附近白榛树林山谷中的圣马利亚教堂和红岩洞附近的圣田西路教堂”。这个村子原名叫做Llanfairpwllgwyngyll(其实也不短!),十九世纪一个当地裁缝杜撰了现在的这个名字,人们没有想到这个拗口的新名字最后火了起来,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过来,就是为了一睹这个长达51个字母的村名。

    我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倒不是因为那山谷啊岩洞啊教堂什么的;我觉得这村名很励志啊!没见到中间那gogogo吗?

    二、

    会议期间,我住在马蹄形区域之内的一个酒店,街对面就是加迪夫城堡,每天来回市政厅的路上都能瞥见这座加迪夫最古老的建筑。

    靠街边的一角,是城堡的主楼和钟楼,几座风格不同的建筑错落在那里,可以看出这座城堡的悠长历史。沿着墙边往东,还能看到城堡的南门、以及南门后的黑塔。我每天从城堡的南墙和东墙经过,也许是见过太多的古堡,心中并没有对这座挂满了白绿底红龙旗的城堡产生太大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午休,我打开了必应地图的鸟瞰。

    在必应地图上加迪夫城堡的鸟瞰图,可以看到城堡中间的土丘古堡和四周的防御沟。

    原来,这城堡里还有一个被“护城河”包围着的土丘,土丘上还建有一个更古老的城堡遗址。

    维基告诉我,原来里面这座遗址最早可能始建于罗马时代,几经用弃后诺曼人于11世纪在罗马人的城堡遗址周围挖了一道防御沟,用挖出来的土填高了遗址上的土丘,在土丘上建了目前还能看到的这个古堡。

    我匆匆撇开电脑,披上外套,走上城堡北墙边的小路。

    和南墙和东墙外繁忙的交通相比,北墙外是一个公园,砂石铺就的小路从大片的绿地和树林中穿过,又从桥上跨过运河,一直可以延伸到塔夫河边。

    还没有到早春时节,榆树向天空伸出无数细细的枝条,蓝天就像一块被不小心摔到地面上的宝石,现出这一道道裂痕来。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树下的草丛中已经悄悄钻出了些郁金香或者风信子的绿芽,一丛丛地散落在草地上,而在向阳的斜坡上,紫色的藏红花已然开放。

    即便在中午,公园里的行人也不多。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个两三岁的孩子路过,孩子从推车上跳下,执意要去草地上撒欢,妈妈欣喜于这冬日的阳光,便也随她一起带起满裤腿的泥。

    北门外的小桥上,还有一对十来岁的孩子。女孩浅浅地笑着,缓缓地走着,身后是城墙、北门和遥望可及的古堡,身前是拿着相机专心拍照的男孩。不一会儿,两个人头挨着头靠在相机背后,精心挑选着照片,低声点评着姿势;忽地女孩又跑回北门旁,还是笑靥如花的样子,男孩端起相机,还是那么认真。

    加迪夫的爱,悄然从爱心木勺满溢而出。

    爱心木勺是加迪夫的特产。按照传统,这种手工雕刻的木勺必须用一整根木头做成,末端的勺子并无多少稀奇,但勺柄雕有爱心和各种装饰,经打磨后非常精致。之所以叫爱心木勺,是因为这种勺子一般由年轻男子精心雕刻,完成后男子将勺子送给心爱的女人,如果对方接受了这个勺子,即表示愿意接受男子的爱意——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觉得这个传统很靠谱。和王子和公主璀璨的钻石相比,一个木勺虽然不能恒久远,但却代表着寻常人家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世界上最靠谱的爱情信物莫过于此。

    在城堡南门对面,有一家旅游纪念品小店,店面并不起眼,但因为它就在我每天来回的路上,所以有一天趁时间富余,我也折进去看了看。

    这一无心的决定,让我看到了号称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加迪夫爱心木勺。

    我正漫无目的地看着店里的杯杯碟碟,一抬头,发现在一面墙上盘旋着一条“木蛇”,“蛇头”低垂下来,原来那是一个木勺,木勺的柄由好几个木环相套而成,中间甚至还雕有一条龙,加上勺体,足足有七八米长。

    小店的老板很配合,她让出了自己的位子,让我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构图。尽管如此,我仍没法拍到这柄爱心木勺的全部,因为店面太小,木勺又太大。

    在我拍大木勺的时候,老板并没闲着,她从陈列室里抱出来个木盒。我看着木盒做工一般,甚至有些破旧,打开木盒一看,里面放着根火柴。看我一脸困惑,老板笑着指了指火柴旁边的一根“小牙签”,我仔细一看,哦,原来这也是一柄爱心木勺呢。

    老板一脸的自豪,说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爱心木勺。我看这小勺虽然各种爱心木勺元素都有,但做工一般,完全没法和大木勺比,于是心里默念着《核舟记》,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来。

    老板见我一副不相信的样子,又拿出介绍这大木勺和小木勺的明信片来证明她所言不虚,并执意要送给我一张。

    我谢过老板,揣上这明信片,走出店门。外面淅淅沥沥又下起了雨,但我并没觉得有多冷。

    三、

    会议这几天,晚饭后我也经常出去走走。有一天我绕到酒店的背后,就在塔夫河边发现了一个足球场,仔细一看,这就是加迪夫著名的千禧足球场。

    千禧足球场原本并不那么有名,它原名公国体育场(Principality Stadium),1999年经过改建后重新命名为千禧体育场,不过因为公国体育场的名字早已深入球迷们的心中,所以体育场仍然保留公国体育场的标记。2017年,欧冠决赛在加迪夫千禧足球场举行,C罗梅开二度,帮助皇马以4:1战胜尤文,成就了皇马历史上的第12次欧洲冠军,以及欧冠改制以后的第一个蝉联冠军的俱乐部。千禧球场由此广为世人所知。

    其实,除了是去年的欧冠决赛球场以外,千禧足球场还是威尔士国家队的主场。历史上威尔士著名的球星并不在少数,这里面就有我青年时代的偶像之一的吉格斯。吉格斯帮助曼联拿过无数次冠军,却因为独木难支,他未能在威尔士国家队层面取得过任何好成绩。吉格斯于2014年退役,结束了他超长的职业球员生涯。

    不过,威尔士国家队的实力在近几年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16年,威尔士队在欧洲杯八强赛中淘汰比利时,成功闯入四强。可惜的是,在2018年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中,列为预选赛种子的威尔士队未能在D组出线,失去了进军俄罗斯的机会。之后,吉格斯接替辞职的科尔曼,成为威尔士队新的主帅,并将在3月22日和中国队进行一场友谊赛。

    比利时足球队的外号叫红魔,而威尔士足球队的外号则叫红龙,这个外号来自于威尔士国旗上的那只红龙。

    世界各国之中,以狮子、虎或鹰做国家象征的居多,以龙为标记只有两家:一家是咱中国,一家就是威尔士。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不同源,意义也大不一样,在中国,龙是庄重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龙是吐着火的怪兽,形象一般偏于负面。

    威尔士在西方是个特例。在凯尔特人的传说中,曾经有两条互相打斗的龙,一条是红龙,一条是白龙,最后代表威尔士的红龙打败了代表撒克逊人的白龙,红龙因此成为了威尔士人独立的象征,并从此飘扬在威尔士的国旗之上。

    如今,生活在威尔士的不仅有凯尔特人的后裔,也有撒克逊人的子孙,更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移民。

    如果穿过铁路,来到马蹄形区域以东的街区,你会发现这里和任何一个欧洲大城市的某些街区别无二致,街道狭窄而昏暗,各种小餐馆杂货铺林立,人们操着不同口音甚至不同的语言生活在这里,你无法分清这里究竟是在加迪夫,还是在伦敦,抑或在巴黎,还是在布鲁塞尔。

    物质的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精神的世界仍然辽阔而隔绝。人们从物质的世界中汲取生存的必需,生活在各自的精神世界之中,坚持着各种信仰和传统,并由此生出争执和冲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现实的世界中,不同是绝对的,和是相对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相距不过千米,却像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离开加迪夫的那天,我又约上了司机大哥的车。

    司机大哥说小城加迪夫的生活也在改变。欧冠决赛那几天,市中心满是武装警察,安保工作力度前所未见,决赛那天市中心交通管制,所有车辆都不能经过球场附近,不少住在市郊、在市内工作的人只好自行放假。

    “不过,今天是个好日子,没有恐怖威胁,没有交通管制。”

    一路顺畅到达机场后,司机大哥带着浓浓的口音和我道别:“Have a good day further!”

    再见,加迪夫!

    Cause it's a good day for paying your bills;

    And it's a good day for curing your ills

    So take a deep breath and throw away the pills;

    Cause it's a good day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文/Athlon_BE

    2018.1.2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加迪夫一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vt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