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培训那些事首页推荐讲师与培训
袁茹锦:培训课程背后的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袁茹锦:培训课程背后的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作者: 醒职场袁茹锦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9:40 被阅读18次

    1

    对于一个培训师来说,在转型培训师的职业生涯早期,通常会倾向于学习一些具体的培训方法和技能,具体到培训需求如何分析、课程结构如何设计、案例如何编写、培训中遇到问题如何控场,等等。

    道理很简单,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培训师的必备技能

    但,假如一个培训师只具备了基础的授课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不具备更高层面的思考判断能力,几乎可以肯定,做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遇到瓶颈。

    要破此结,需要能够跳出培训的“执行”本身,去思考课程的“规划”和“运营”

    那么,课程的规划运营,是否也存在着一些规律呢?

    我们能不能跳出课堂呈现技巧和课程开发技巧,就课程规划及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做一些思考?

    2

    规律一:一个课程在早期,若是过于关注课堂呈现,忽略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往往会加速课程的死亡周期。

    很多培训师都会特别关注课堂呈现技巧,尤其是刚转型的培训师。

    比如,我的肢体语言是否到位,现场气氛营造得好不好,我和学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我的话说得是不是恰到好处,我能不能让学员忍俊不禁……

    关注这些其实并没有错,但过于关注就会本末倒置。

    现在,培训师越来越多,培训平台也越来越多了,所以课程采购方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以前是培训机构给课程采购方提供有关讲师的信息,而现在课程采购方也会到各个平台去搜索老师,看的老师多了,对老师的筛选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在选择一个领域的课程的时候,有钱的企业,往往会选市场上最好的课程,缺钱的企业,就倾向于选市场上最便宜的课程,要么选最好的,要么选最便宜。

    那么,你希望自己的课程,是最好的呢,还是最便宜的呢?

    肯定希望自己的课程是最好的。

    培训师的必备能力其实有这么三个,分别是课堂呈现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运营能力

    课堂呈现能力是一个培训师最基础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才能站上讲台讲课。

    但这个能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得到一步步提升的,练习得越多,你的授课能力就会越强。

    课程开发能力,是决定你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对学员、对采购方有价值的一个点。

    你有了好的内容之后,怎么样通过有效的内容设计和课程开发,把这些好的内容让学员能够轻松的学习和记住,并且应用到他们的工作中,这才是你的课程价值的体现

    而课程开发出来之后,能不能让课程采购方找到你,就取决于你的课程运营能力

    这三个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能力呢?或者说,哪一个能力是能够让培训师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呢?

    课程开发能力。而课程开发能力,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你的课程能不能帮助学员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能不能让学员学习了你的课程之后,就能达成他以前所不能达成的目标,能不能让学员学了你的课程之后,就能解决他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只有能够帮助学员解决问题的课程,才会让学员满意,也才会让市场愿意为之买单

    所以,你会看到市场上,有些培训师的课堂呈现技巧特别好,一站上台,巧舌如簧,口若悬河,风趣幽默,跟学员之间的互动也很多,控场也控得恰如其分。

    究其课程内容,有些培训师还在讲好几年前的内容,以前怎么讲,现在依旧怎么讲,没有考虑这些内容在现阶段的适用性

    有些培训师讲的课程听起来有内容,而且内容中有方法,有步骤,但是这些方法技巧,并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学员学完之后,在运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

    有些培训师的内容是从别人那里借鉴过来的,但是借鉴,只能借鉴到表层,不能借鉴到内核,所以课程深度不够,并且只能和学员分享术,不能分享底层的道,由此,学员无法举一反三的运用课程中的方法。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课堂呈现不重要,而是说,一款课程产品,如果在它自身的核心价值点还没有明确、产品体验也不够完善的时候,就去追求课程现场的气氛营造和学员情绪的调动,这对课程产品来说,可能是一剂毒药

    3

    规律二:带着线性思维投入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中,往往很难持续做好课程。

    什么是线性思维?

    ——就是只考虑单一结果导向的思维。

    比如说,为了做一个培训项目而开发了一个新课程,如果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这个项目搁浅了,开发的课程也就废了。

    比如说,培训师的公开课只适合某一类学员参加,但是在招生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学员报名,统统都收。

    比如说,有AB两个相似的课程,培训师更擅长讲A课程,而企业其实更需要B课程,但培训师在和企业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会引导企业认为他们需要的是A课程。

    这类“线性思维”的培训师习惯性的逻辑是:不管是内训也好,还是公开课也好,如何做,对我现阶段来说最有利,那就如何做。

    这样的逻辑是典型的一维、线性的逻辑。

    在这样的逻辑下,我做的所有课程,必然需要给我带来和付出相匹配的实际的回报。假如我做了A,却不能确保给我带来B的回报,这样的事情我不会考虑。

    然而,在真实的培训市场中,逻辑可能远非如此简单,需要考虑的维度会有很多。

    比如,一个成熟的课程产品的运营逻辑可能是这样的:

    某培训师开发了一个课程产品A;

    培训师也不清楚A课程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通过做沙龙来获得市场反馈;

    通过多次沙龙活动,培训师根据学员反馈,把A课程进行迭代之后,转变成了AC课程

    培训师把AC课程做成了公开课,来进一步验证AC课程的市场价值

    经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培训师又对课程进行了数次复盘和迭代,优化成了比较成熟的ACR课程

    公开课的连续开展,吸引了一些培训机构的关注,一些培训机构开始找培训师谈合作

    跟培训机构合作做过一些企业内训之后,培训师发现这个ACR的课程可以分解成两个课,一个是ACE,专门针对企业内训的学员,一个是ACT,专门针对公开课的学员

    做过一段时间的内训之后,培训师发现这个课程还可以延伸:

    针对企业内部的基层员工,可以用ACE课+W课的组合拳,针对中层员工,可以用ACE课+U课的组合拳,这样培训效果更好;

    ……

    这个课程,每一轮的演化,都是基于真实的客户需求和市场反馈,所以,每一次演化,都是朝着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更符合学员学习倾向性的方向在演化。

    对于任何一个存在某种“流动”的系统,比如说河流的脉络,它的长期演化趋势必定是要慢慢调整结构,让这个流动越来越容易。

    同理,课程也是一样。

    知识是一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复杂体系,每个知识都和别的知识有所联系,而不是孤立的。

    知识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演化,将来新的证据和新的方法可能会改变现有的知识属性,所以可以说很多知识其实是不确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持续进行课程迭代的其中一个原因。

    培训师在进行课程迭代的过程中,会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或用更好的经验来总结规律,好的规律和模型能解释更多的现象,解决更多的问题,当然,型本身也需要不断演化。 

    【化书成课】,也并不是简单地把课程中的知识点从别人的书里拿过来,而是通过自己跟各种书不断的接触、博弈、冲突、升维,逐渐演化出匹配目标学员的课程内容。

    4

    从“层次感”到“非线性”,需要具备三种思维:

    1、 迁移化思维

    要让学员在课堂上,通过完成和工作内容高度相关的一个个任务,来解决问题。

    相当于把工作中的任务“搬”到培训现场,这样一来,学员就能在完成多个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从而把完成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迁移到工作中。

    2、 分类化思维

    你的学员可以被分为哪些类别,对于每一类,我们是不是可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面对不同类别的学员,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实施策略,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转化

    3、 杠杆化思维:你可以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的课程具备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就可以把这个课程作为杠杆,去撬动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向你靠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万能的老J:开始分析的很好,后边落地的内容比较空泛。👍👍👍
        醒职场袁茹锦:没错,因为落地需要实践、演练和反馈,所以落地的内容是3天的课程:smile:

      本文标题:袁茹锦:培训课程背后的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z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