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一直有个疑惑:班级里那个最用功、最努力的人,高考却考得不是特别好。
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在学习上没有那么拼命的人,考得很好。
以前我都将这些归于运气,今天看了《华彬:有效学习的5个正确“姿势”》这一篇文章,反思回去,我觉得找到了原因。
时间战术:专注于长
每天早上六点起来,晚上十二点睡,周末补完课难得的半天休息还是老老实实在教室里自习。
每天忙得昏天黑地,除了精疲力尽就是累。
燃烧时间一味透支精力,身体再强壮都无法支撑,到后面的学习只能是强行填鸭进去,毫无效果。
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策略,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那些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拼命的同学是懂得停下来给自己充电蓄力,然后更好地发力。
题海战术:专注量
书桌上厚厚一堆资料,每一套试卷、每一种参考资料都要做一遍,在题海中“驰骋”。
所有的题目都做过才有安全感,每天都沉醉于为做题而做题。
在题海战术中,你只知道你会做题,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做,感动自己却没有提升自己。
举一反三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那些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拼命的同学在做题是不拘泥于教材,适当拓展知识面,做到触类旁通。
知识战术:专注于背
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等,都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记住,所以,每天都在背背背。
为了掌握知识点,每天逼着自己把它死记硬背下来,看似自己已经理解了。
死记硬背的学习,犹如囫囵吞枣,不知其中滋味,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你能背下来的。
知行合一:心即理,事上练。知道不做到等于不知道。那些看起来不那么拼命的同学能记下来、理解下来,从而知道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上,这才是真正掌握了一门知识。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作用下,我们从小就背负着一大家族对我们能考上一座好大学的期望,但是如果因学习方法的缺失导致我们与拼劲全力以赴的目标失之交臂,岂不可惜?
教育减负的口号到处在提倡,父母渴望孩子教育负担减轻,其实,帮助他们避免我们踩过的坑,掌握学习方法,才真正是减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