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点十一分,小涵打来电话。
电话那头,小涵不悦的声音传来:“妈妈,你知道我的黑色钢笔去哪了吗?”
我一头雾水:“不知道呀,你放哪了?”
小涵娇滴滴的说:“我就放在30楼的茶几上了。”
我如实回答:“妈妈也没看见。”
“不是你昨天晚上在我的书上写字了吗?”小涵的声音急躁而埋怨
“是啊,你和妈妈一起写的,吃晚饭时,妈妈就放在书上了,后来妈妈就不知道了。”我说
“那我又写不了作业了。”小涵怨气很大
“可以用蓝色的钢笔呀。”我说
“老师不让用,哼!我又写不了作业了。”明显感觉到小涵已经由刚才的埋怨转为生气
“小点声。”电话那头传来了奶奶低沉的声音,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小嘟嘟已经睡觉了
“哼,我的钢笔找不到了!”小涵依旧是不服气、烦躁
为了让她尽快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我低下声音,说:“小涵,你给我打电话的目的是什么?你给妈妈电话的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发脾气吧?”
小涵不再满腹怨气,电话里传来她窸窸窣窣的找东西的声音。
在成人的世界里,能将自己的情绪恰如其分的安放好,是一个人的修养。
在孩子的世界里,能适时的克制好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是历练。

昨天晚上,小涵洗澡时,讲条件:“妈妈,我可不可以不洗头发?”
我将鼻子凑到她的头上闻了闻,夸张的说:“嗯?——,太味儿了,我可不想挨着一个头发味儿的同桌。”
小涵瞪了我一眼,起身走进浴房内洗澡,我则在厕所洗衣服。不一会儿,浴房的门打开了,小涵一只脚跨出来。
“洗完了?”我疑惑的问
“嗯啊。”小涵回答的干脆
她的头发依旧扎着,不用说,这丫头肯定没洗头发,于是,我说:“进去把头发洗了。”
小涵僵持:“我不想洗。”
我继续说:“回去洗了,明天上学香喷喷的,要不洗,又味儿又难受。”
看我没有商量的余地,小涵不情愿的把迈出来的脚收回去,用力的关上浴房的门。

过了好一会儿,小涵出来了,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用紫色的吸水毛巾擦拭头发。
“来,小涵,妈妈给你吹吹头发。”我把吹风机拿出来,对她说。
谁知小涵坐在沙发上并没有起身,我以为她没听到,于是,又说了一遍:“过来小涵,妈妈给你吹吹头发。”
可是小涵还是没有站起来,我猜想这丫头一定是用沉默来表示对我让她洗头发的不满。
于是,我走过去,拉拉她的胳膊:“来,小涵,妈妈给你吹吹头发。”
“不!”小涵倔强并强硬的说
想着平时都是爸爸给她吹头发,于是,我对窝在沙发里看手机的爸爸说:“小涵爸爸,给女儿吹吹头发。”
爸爸配合的放下手机,站起来,对小涵说:“来,小涵,爸爸给你吹头发。”
小涵依旧不动,也不说话。
爸爸又说一遍:“现在十点了,明天还上学呢,来吹吹头发,睡觉了。”
小涵依旧是倔强回答:“不!”
我想,爸爸平时的那点耐心,现在大概已经被小涵的沉默和倔强消磨的差不多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还好,爸爸把握住了自己的情绪。今晚小嘟嘟跟着奶奶睡,看来,家长面对一个孩子比面对两个孩子的确更有耐心。(这可是肺腑之言)
见小涵不配合自己,小涵爸也不再说话。
不想让小涵窝着一肚子火睡觉,我走到小涵身边,一边用手划拉她湿湿的头发,一边说:“妈妈知道你不愿意洗头发,妈妈偏让你洗,你是在生妈妈的气,你用沉默来对抗妈妈,妈妈理解你。”
这时候,我看到小涵的手在眼睛处摸来摸去,我想,她擦拭的应该是被理解之后的泪水吧。
接着,我招呼小涵爸说:“来,爸爸帮个忙,帮我把小涵抬到沙发那头的榻上,我给小涵吹吹头发。”于是我抬小涵的腿,爸爸抬小涵的腋下,就这样,小涵从沙发的顶头被我们移动到了另一头的榻上。在我们抬着她的时候,小涵捂着眼睛,咕咕的笑了。我知道,她生气的情绪已经跑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小涵躺在沙发榻上,我麻利的给她吹头发,边吹,我边说:“你这可是亲妈,你不想洗头发,为了让你干净、舒服,妈妈偏让你洗头发。你不想吹头发,妈妈担心你着凉,抬着也得让你吹头发,想想哪个后妈可以这样?”
吹好头发,小涵起身搂着我的脖子,撒娇:“妈咪,我亲爱的妈咪,我爱你。”
......
在和孩子相处的世界里,能准确识别孩子的行为,需要的是满满的理解和爱。
面对故意激怒家长的孩子,能及时刹住被激怒的情绪,这,需要的是满满的爱与包容。

讲真,我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妈妈,偶尔我会和孩子着急,甚至“吼”。
但,我知道,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和包容。
父母的爱和包容就像小河的水冲刷河床上有菱角的石子一样,能将孩子和父母之间小小的不愉快冲洗的圆润、可爱。
待孩子慢慢的长大,偶尔的亲子不愉快就如小河里的鹅卵石一般变成了值得珍藏的宝石。
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
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子女,
倘若感受不到来自对方的爱,
那一定是
平日里爱变成了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