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行动?先从知道入手好吧?
大三上学期的第九周第十周的思想属于了王阳明!看了他的知行合一,也不管此书作者是用了“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方式,我都被王阳明深深的折服。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即理。
王阳明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从小好奇心特别重,问父亲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天以外是什么?父亲无法回答。十五六岁在私塾读书,就追问老师,人生最应该追求什么?(顺带脑补一下十五六岁的我在干嘛应该木有玩泥巴哒)在朱熹理学盛行的当时,老师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当然是读书做官。王阳明反驳道:我觉得人生最大的追求应该是读书做圣人!老是被这位学生的问题以及答案给震惊,忙笑道回答:这个追求可是第一难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年轻的王阳明一直徘徊于朱熹理学,道家老子,佛家悟禅之中,只为寻找一条出路,一个途径去实现理想。
年轻时的王阳明的生活是艰辛、波折的,不细细谈。直接来王阳明的独家之道——“心学”。总的可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真的是极好,囊括了人进行为人处世的全过程。
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世界观],(1)说的是每个人的心本来都是没有善恶的,那么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有着人人平等的思想。王阳明赞同“满大街都是圣人”,因为人的心都无善无恶,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后天努力修炼,致良知,光明良知,都是可以成为圣人,满大街都是圣人,大家都是潜伏着的圣人。我也觉得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有着圣人的潜质,所以我们个体要自信,但也不要自傲。
(2)“无善无恶”的善恶说人心本无善恶,善恶只是对于外界事物来人说,就一则小故事——王阳明的弟子在花园除草,一边做事,一边抱怨,这个草怎么这么讨厌,王阳明听见了。忙接上弟子之话,你觉得草很讨厌,是因为草让你烦,所以你觉得它是恶的,在你意识里,它就是不好的,可是在爱草者眼里来看,草又是可爱的。就像如果我问你黄金好不好,你会说好,可是黄金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恶,又是不好的。所以,事物无好坏之分,只是我们根据之际的感受讲事物定为“善”或“恶”.
(3)由此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时常感受到束缚,精神不自主,觉得自己被外界环境所限制,实际上之所以我们被外界环境所限制,就是因为我们和外界事物产生了对立,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万物,给世间万物下定义,喜欢我们喜欢的,厌恶我们讨厌的,这样衡量外物有了好物之情,那么我们一旦给外物贴上了标签,它们就会有生命,反过来,干扰你!真的说的超级有道理,人人在无意识中都受着自己好恶的干扰!就像刚刚说的,当我们对外界事物有了评价,就会有一种意,这种意识什么呢?
这就到第二句话:有恶有善意之动[王阳明的人生观]。当我们遇到事物,对事物做出评价,我们就会有好恶之心,这时对于恶的意,我们要克服,入圣的真大道就是:只要你不虚饰、不隐藏、照本心(良心),坦率就算成功,及时犯了错误,改正即可!对于外界事物的评价我们要遵循内心的良知,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我们所认为的恶人也有,只是他们的良知暂时被遮蔽了。据于此,既然对于万物的评价依据自己的良知,那么良知是什么?如此强大?下次开车在来聊聊,我也还在进一步消化和思考。都是小看法,共勉!
阳明粉来一波,一些浅谈,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