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不过某些“想当然”的常识,恰巧是“冬病夏治”的误区。
冬病夏治“误区”多
误区一: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
真相:阴虚火旺者不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且在讲究辨证论治的中医中,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证型。阴虚火旺型的患者,体内的阳气已经很重,若在此基础上还进行温补,不但不利于治疗,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新的危害。
误区二:“夏治”有效可不再继续治疗
真相:治疗半途而废或使病情加重
冬病夏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虽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真正的疗效只有到了冬天才可以看到,并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此外,冬病夏治所针对的疾病多为一些慢性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即便到了冬天真的有了效果,也不要轻易见好就收,是否继续治疗还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对于很多顽固的慢性病,可能还需要连续坚持数个夏天,才能使病情稳定。
误区三:夏治可保冬病不发作
真相:夏治只是基本保健,不可过于依赖
很多人认为,只要“冬病夏治”了,就可以避免冬季疾病的发作,从而轻视相关的治疗。但实际上,冬病夏治只是针对慢性疾病的一种基本预防保健,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在此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
除了上述误区,在夏天还应忌食酸冷、辛辣、油腻食物,尽量少吹空调,同时注意适度的锻炼。推荐大家日常多做“四穴操”,可以祛病养生。
简单有效“四穴歌”
人体是最大的药库,穴位是最天然的药物,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穴位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每次穴位治疗中,基本上都会有这样4个穴位的身影。
这4个穴位几乎涵盖全身所有疾病,治疗范围很广,在《四总穴歌》里也记载: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如何利用好这几个穴位来防病健身呢?一起来学一学。
肚腹三里留
脾、胃、大肠、小肠功能失调出现的肚腹疼痛、呕吐、胃痛、腹泻等症,应首选足三里治疗。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气虚血虚、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腰背委中求
人身后面的疾患,主要是腰背部酸痛等,应取委中穴为主治疗。
委中穴位于膝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
我们可以经常按摩委中穴,按摩时力量可以稍微大一点,虽然按压时有疼痛的感觉,但对身体十分有益。
头项寻列缺
人身头颈胸肺部位的病变,取列缺为主治疗,具有疏解风寒,清肺止咳的作用。
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之处就是列缺穴。
针刺、按摩列缺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偏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按摩列缺穴还有助于治疗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等。另外,按摩列缺穴可治疗肺经病症: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
面口合谷收
人身头面的疾患,主要是口及颜面部的病症,可取合谷为主治疗。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当拇指、食指并拢时的肌肉最高处。
在家可根据自己需要,经常按压相应穴位。按压时要向下用力,而不是在穴位上左右揉动,因为揉动对穴位的刺激力度不够。
针刺、按摩合谷穴对呼吸科疾病(感冒、咽炎)、五官科疾病(鼻炎、扁桃体炎、牙痛、耳聋、耳鸣)、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小儿惊厥)、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及妇产科疾病(痛经、闭经)及呃逆等均有较好作用。
利用“三伏天”这一有利时机按摩四大穴位,可以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祛风散寒,祛除体内沉疴旧疾,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网友评论